卓克艺术网>拍卖频道> 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张晓刚 1993年作 天安门3号 油画画布 画框
图录号/艺术家:

张晓刚 1993年作 天安门3号 油画画布 画框

图录号:1076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张晓刚 1993年作 天安门3号 油画画布 画框
图录号:
1076
年代:
1993年作
艺术家:
张晓刚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100×129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拍卖会名称:
专场名称:
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出版
〈张晓刚〉(芬兰坦佩雷,SaraHildén美术馆,二〇〇八年),153页
〈张晓刚:灵魂上的影子〉(澳洲布里斯班,昆士兰现代美术馆,二〇〇九年),15页(作品摄于艺术家工作室)
〈典藏中国当代艺术100—张晓刚:清醒于梦幻与现实之间〉陆蓉之编(中国北京,现代出版社,二〇〇九年),12页(摄于艺术家工作室)重要欧洲私人收藏
展览
中国,成都,四川省美术馆〈九十年代的中国美术:「中国经验」画展〉一九九三年十二月
香港,汉雅轩〈时代的脐带︰张晓刚绘画〉二〇〇四年三月六日至三月十四日,42页
来源
香港,汉雅轩
亚洲私人收藏
现藏者购自上述来源
民族的肖像︰
《天安门3号》
张晓刚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一直以来是象征中国国家权力的中心,它由一座城楼及大片广场组成,宽阔的广场为群众运动提供非常良好的场地,每次天安门聚集人群,总预示着中国历史有巨大的转变。自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以来,天安门一直是明清两朝皇帝进行重大仪式或颁布诏令的地点,帝制崩溃后,天安门亦成为中国检阅军队的地点,文革期间,毛泽东更在城楼上接见来自中国各地的红卫兵。天安门是中国政治的中心,是中国最高政权的象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亦令群众屡次选择于广场发动针对政权的活动。例如一九一九年,天安门广场发生「五四运动」,群众抗议北洋政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中把山东的权益从德国转让给日本。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亦多次成为历史事件的舞台,天安门的独特历史地位,无论是帝制时代,抑或是现当代历史中,它总是一幕又一幕的历史事件的重要场景,与中华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民族历史是张晓刚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主题,并贯穿了他九十年代到近年的所有创作。一九九三年张晓刚欧洲考察完回国,从异邦文化冲击下,意识自己民族身份,确立了往后的创作风格。「我一直从『早期』看到当代,找自己的位置。看完了以后还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但有一个想法很明显的出现了︰我要继续做艺术家的话,我必须是『中国』的艺术家。」1《天安门3号》正好誔生这段重要的创作时期。除了一系列以身边朋友及亲人为题,造就日后为人悉识的大家庭肖像早期作品外,他罕有地以天安门为题,创作了创作生涯中仅只三张〈天安门》系列,非常珍贵。张晓刚一直以肖像为主要创作题材,极少直接以政治人物或建筑物为题,天安门是唯一的例外。它突显了广场背后的政治及历史含意,与艺术家一直以民族历史为创作题材紧密结合,对于艺术家而言,天安门正是民族的肖像。
此次拍卖的作品《天安门3号》(拍品编号1076),是一九九三年首次发表的天安门系列中的压轴之作。整个〈天安门》系列以长、中、近镜作为构图,每一幅画的天安门都比前一幅里的大,尤如相机镜头逐步拉近般。与第一及第二号不同,《天安门3号》属于近镜构图,城楼占据着整张作品的一半,主体于系列中最为清晰及完整,城楼是粉红色,象征了中国共产政权。画布顶端画有一些乐谱,看起来有如密码,其实是当时一首很有名的歌曲旋律。灰色的天空映衬在那座庄严的建筑物,地上用明暗对比法画出大片铺路石。这些石头和图像周围的外框均以细笔划法画成,仅有长度上的区别。
张晓刚的创作轨迹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艺术家略有不同。他属于早熟型艺术家,一九八二年由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立即获得了一定的名声,原因是栗宪庭在当时甚有影响力的《中国美术报》上就他非正统的毕业作品写了介绍文章。「八五新潮」期间,学院派艺术家呈现出最强烈的变化欲望与创造力,而张晓刚却由于生病入院,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远离艺术圈,也未有进行大规模的创作。一九八六年被邀请回母校任教后,他迅速开发出其后著名作品中的种种核心元素︰对灰,黄,红三种颜色的使用;房间角落的视角;对头,手和书本的略显超现实的拼凑等等。简单地说,一九八〇年代末是张晓刚的盛产期,而一九八九年天安门广场上发生的事件,则为这一时期画下了句号。
批评家凯伦史密斯在论及张晓刚于一九八九年的事件刚刚结束之后所画的一系列纸上油画与水彩作品时说,它们有一种「由内在的平静所引发的近乎祷告般的宗教氛围,那是一种冥想修行。画家狂热地乞求这种修行与祈祷赐与他力量。」2那批作品带有一种,唯有那次事件才能催生的粗粝感与威严感,张晓刚把基督教与佛教中的偶像母题并置在一起,作为寻求超越的手段。
但对于张晓刚来说,生活仍在继续,并且在随后几年里越来越美好。艺术上,他不断进步,用色更加鲜明,形式语言也愈发简洁直接。个人生活方面,他在一九九二年与订婚三年的唐蕾共结连理。那年六月,张晓刚前往德国与正在那里学习的唐蕾见面,那次旅程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的影响或许是最大的。在德国,他第一次看到自己在一九八〇年代视为灵感源泉的艺术家的真迹,但最大的收获或许还是见到了来自前东德的艺术家里希特的作品。张晓刚本人曾说:「我在德国见到里希特的画之前,并不知道如何表达一幅画(中的照片)传达给我的感觉。去德国之前,我最喜欢的艺术家是安塞姆基弗。」3正是从那段时间开始,张晓刚在有些作品画上一个画框般的边界。这也是此拍品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
回国后,张晓刚先后在四川和昆明度过了一段反思的时光。〈大家庭〉系列就诞生于该段时间。一九九三年是张晓刚关键的一年,他先画了红色和黄色的婴儿,随后画了三张天安门。画最能显示出他对于里希特式的照片式描绘的兴趣,这种兴趣在当时刚刚显现,并持续出现在他一九九〇年代的大部分作品里。它看上去像是加了照相机镜头,稍显失真。一九八九年的事件似乎就像这张作品背景中的黄色天安门一样,永远处在记忆的地平在线,而观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随意将镜头拉近或拉远。
1摘自亚洲艺术文献库《未来的材料纪录19801990中国当代艺术》「张晓刚访谈」,2009年
2凯伦史密斯,《NineLives:TheBirthofAvantGardeArtinNewChina》Scalo,二OO三年
3同2

本拍卖会推荐拍品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