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谢景兰 归返
图录号:5006

拍卖信息
- 拍品名称:
- 谢景兰 归返
- 图录号:
- 5006
- 年代:
- 艺术家:
- 谢景兰
- 材质:
- 油彩画布
- 作品分类:
- 尺寸:
- 46×55cm.
- 估价:
- 开通VIP查看价格
- 成交价:
-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 拍卖公司:
- 拍卖会名称:
- 专场名称:
- 现代亚洲艺术
- 拍卖时间:
- 备注:
- 声 明:
- 出版:
〈Lalan兰〉汤普森&陈炎锋着,J.M.Beurdeley出版,曼谷,二〇〇七年作,二十页,彩图款识:Lalan67(右下)Lalan67(画背)来源:
欧洲私人收藏
展览:
<谢景兰,范旬南绘画与雕塑展〉弗朗斯地区马雷文化中心,法国弗朗斯地区马雷,一九九五年
超越的生命图景
谢景兰
「忘却寒尽
春天已来临
一阵骤然的夜风
掀起金合欢的革命
惊讶于奇妙之风
颗颗金珍珠遂纷坠于地……」
谢景兰
谢景兰,熟悉她的人称她「兰兰」,这个名字,对我来说,代表着在20世纪初期,饱富才华,充满活力与思想,大胆、前卫,无惧追求所爱,努力在过程中开创出一条别人所没走过的路径的奇女子。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如同她在诗里所描述的,她彷佛是一阵骤然而起的夜风,悄悄地,毫无所惧地掀起一场对于自己,也对于艺术的革命。
也许大多数人听闻谢景兰,始于她是知名华人艺术家赵无极的「缪斯女神」。的确,她是赵无极的第一任太太,从相识到结褵在一起生活多年的女子;然而,在卸下缪斯女神的外袍下,她是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位才华洋溢的声乐家、作曲家、舞蹈家,也是画家。她的多重身分,使得她后来在绘画上的表现之所以丰富,之所以特出,她甚至发展出一种结合音乐、舞蹈与绘画的「综合艺术」(L’artsynthèse)。
传统与前卫:音乐与舞蹈的天赋才华
1924年出生于贵阳的谢景兰,从小从父亲练毛笔字与吹笛,启发对于艺术的兴趣。1931年全家迁居杭州西湖,她先后入杭州艺术学院、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主修声乐。1935年,她与在杭州艺术学院美术系的赵无极相识,两人陷入热恋,1941年在香港注册结婚;1948年,两人一同赴法国,在当时艺术世界的核心—巴黎,展开了人生的新阶段。
当时的巴黎如同一个开放的艺术实验场,当赵无极发展他的艺术事业时,谢景兰在作为「妻子」的角色外,申请入巴黎国立高等音乐与舞蹈学院就读,跟随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的米沃(DariusMihaud),和曾获「葛莱美最佳古典乐作曲奖」的梅湘(OlivierMessiaen)学作曲。并在诗人好友米修(HenriMichaux)的引荐下,向法国前卫派音乐大师瓦黑斯(EdgardVarèse)学习电子音乐。而就像是在试探自己还有多少可能性一般,谢景兰在偶然间看了一部关于葛兰姆(MarthaGraham)的纪录片后,燃起对于舞蹈的兴趣,开始去美国文化中心向魏德奈尔(KarineWeahner)学习现代舞。现代舞强调将个人的心理活动、情感、潜意识透过身体操作表现出来,并认为肢体足以传达语言所表达不出来的讯息。谢景兰在舞蹈中更加认识自己的身体与对于情感的渴望,毅然决然地决定与当时在精神生活上渐行渐远的赵无极离婚,转而和法国音乐暨雕塑家范甸南(MarcelVanThienen)一起生活。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来自中国传统教育下的东方女子,在那个时代作出离婚的决定,需要多大的勇气,而这也促使她展开艺术上的另一条探索之路。
书法的灵光与动势
「我从以前的生活伴侣那里领略到现代绘画造型,只是等我脱去缪斯女神外衣的那一天,我才发现我不作画已无法生活。」
谢景兰
在离开赵无极后,谢景兰开始将她的兴趣延伸到绘画上,自1957年起,她开始画画。绘画对她来说,跟舞蹈一样,是一种动作,「是由体内存在的声音所带动手的表现」。她顺应内心情感、声响的引领,朝未知的路走去。在1957至1969年间,她创作了一系列如其所言「姿态抽象,接近书写」的绘画。
兰兰创作时从不打草稿,在面对画布时若任由意识与想象奔驰,进行一场寻根之旅。孩童时练习的书法字、中国秦汉时代的玉器、古老的文明符码、舞蹈时的身体动作与节奏,与大自然在四季变换中不同的风貌,自然而然地成为她创作初期最直接的灵感来源,驱动着她的手势。大块面的黑,与具量感的宽体线条所构成类文字的符号屡屡出现在她早期的作品中。如完成于1965年的《穿林过》(拍品编号5008)即为其初期创作经典。
在《穿林过》中,兰兰以温暖的棕色和锈褐色泼洒打底,深黝的黑色线条如同树木的枝桠,有意识地由下而上地往上伸展,在顿挫与转折间,见金石书法撇捺郑重的浑厚与饱满,铿锵有力。而透过笔刷在画布上刻意的涂抹洗涤,兰兰让光线隐隐地从黑的深处透出,流露一股强烈的光线律动的韵致和诗意。艺术家并未具体地描写具象的景物,但作品带给人一种如同生活中偶然抬头,透过交错的树枝望向天空,阳光洒落在脸上,一瞬间的明亮与希望感,令人难忘,如同一出抽象的现代舞码,她并未直指一物,但观者可透过笔画的运动感受强烈的情绪与共鸣。而在笔势的抑扬顿挫间,所刻画出属于中国民族永久的书法文化生命线,它在兰兰的笔下有了延续与不同的风貌。
而在完成于1965至1969年的《无题》
(拍品编号5007),下笔动势更加强烈。色彩也开始鲜活起来,火焰般的橘红和晴空的湛蓝在画中流窜,在互补中构成了一个整体,激昂的运笔如同一旋转的舞者。如同兰兰的剧作家好友尤涅斯科(EugèneIonesco)所言:「从一开始,就可以看到画家绘画的运笔动作。一种无规则的运笔动作。她那强烈的迸发力,激动人心的热情,渐渐清晰起来。」作品充盈着一股原生的力量与热情。
朦胧缥缈的东方美学
而在1965年,兰兰与范甸南迁居巴黎北郊的乡间,乡村朴实的生活环境,让她开始潜心研究自己的母语文化,她开始深入地研读中国古典文学,并从庄子的道家哲学中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庄子曾言:「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在庄子的眼里,顺应自然即为大美,其并强调虚静的美学。而对兰兰来说,什么是她的眼中、心灵上的自然?完成于1967的
《归返》(拍品编号5006)一作,说明了她回到东方母体文化怀抱的转捩。
在《归返》中我们可见一个朦胧氤阖的世界,在画面的左下方,若有个人划着船航行在那广杳的天地之间,这是一件极具自传性质的作品,暗示着艺术家在精神与美学上的归返。这氤阖缥缈的世界,如同一个未知的宇宙,也令人忆起谢景兰年轻时经常流连忘返的杭州西湖边蒸蒸的水气和自然的雾霭。作品体现了属于她创作中独特的朦胧美感,而这份美感是极为东方的。如在庄子的审美观中,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种「得意以忘言」的画境。
综合艺术的空间转介,安定的慰藉
而自1970年起,谢景兰在艺术上的表现结出了具体的丰硕果实,开始备受瞩目。她先后在巴黎的列普耶画廊(GalerieJacquesDesbrières)、克列画廊(GalerieIrisClert)举办结合电子音乐、绘画与现代舞的综合演出。据评论家所言:「我们看到画和表演者从黑暗中隐现,她们就像出自一戏剧的演员,随着谢景兰迷人而又令人不安的节奏前进。舞姿是那样的美,色彩是那样的丰富,乐曲是那样的和谐悠扬。」谢景兰像是一个全方位的艺术家,主导全局,她在台上演奏自己所谱的乐曲,舞者们根据她所想的色彩方案进行舞蹈,而被置放在台上的画作,就像是一个引领观者进入另一个时空的平面转介。谢景兰开启此「综合艺术」的先河。1973年法国文化部并颁给她特别奖助金,作为鼓励她在综合艺术(绘画、音乐和舞蹈跨界合一)的成就;1975年她更被官方颁予「艺术文学类骑士勋章」,此无疑为对其艺术最高的肯定与认同!
在1970年,兰兰的创作亦起了转变,过往宽厚具份量感的金石书法线条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细细绵长的线条,色彩亦转为清丽柔亮,早期的厚涂亦被薄彩晕染所替代,在细腻的层次变化中,流露出一股柔软与安定的力量。如创作于1973年的
《烟雨蒙蒙》(拍品编号5011)即为一例,画中的景物彷佛人烟罕至的仙境。作品如同艺评家汤普森(SophyThompson)所言,「是外部世界的表现中,追求内在真理和内心情感的象征性图像。」兰兰亦曾表明她希望她的作品成为一个对应于外在纷扰的避难所,带给人抚慰的能量。
而兰兰也在绘画中思考着如何将乐音的声响表现在平面的绘画上。完成于1978年的《不对称与对称》(拍品编号5009)便为一绝佳的例子。画中不同明度的黑线悠扬起伏,如同乐谱上高低升降的音幅,时而刚强果断,时而柔软幽微,勾勒出动态的节奏与音频,如艺评家杜昂(ReneDrouin)所述:「点线若悬挂在有着细微差异的灰色表面上,近看时每个动作都在摇摆,每一笔都好像具发展潜力,但此刻却在震颤中等着解脱。断断续续的黑色线条,如同一颗颗神秘的星星,闪烁着温柔不定的光芒,我把别的一切都置于脑后,只想让自己走进这首永恒的诗歌中,这首昨天的,今天的,也许将会是明天的诗歌。」兰兰轻声地向我们诉说着一个关于永恒的故事。
美学的传承与再造
「我是这个时代受东方影响与中国画启发的画家,我是中国画家,也是现代画家。」
谢景兰
1980年代之后,兰兰曾多次回中国,除了探望亲人外,也四处旅行与参观博物馆,当地的自然风采与古老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对她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谢景兰曾说她特别喜欢南宋名家马远与夏圭作品,从中她开始重新思考山水画的概念与特质。她企图用油画来表现中国山水画中独特的美学视角,以及传统「写意」的美学精神。如马远和夏圭两人用笔简炼,以简驭繁,画境清新,并改变了五代及北宋以来在山水绘画中「全景式」的画法,仅仅以描绘景物的一角来借喻表现广大的空间,化须弥于芥子。而这样的特色也被谢景兰提取、转化汇融于晚期的创作中。是次上拍的《观鹤图》(拍品编号5010)、《岛屿》和《河畔》(拍品编号5012)即为艺术家该时期的创作代表。
在《观鹤图》中,谢景兰大胆地留下大块面的空白,如同中国水墨画中的「留白」,但那空白的背景并非全然无物,她细心刷染了轻柔舒缓的灰白与鹅黄。而在前景与后景,淡染的灰褐墨线摆荡在画面的中心,组构出高耸、层层向远方推进的山峰,纤细灵动的线条优游其间,带着舞蹈的韵律,展现艺术家对于线条过人的掌握力。而在构图上,兰兰采取元代山水画常见的「一河两岸」构图,以一条宽阔的江河隔开两边相对的景物,塑造空阔、空间往画幅外自然延伸的效果,与夏圭的《溪山清远图》呈现有趣的对照。
兰兰的绘画,是一条以赵无极为起点,以自己为终点的道路,她在这条路上透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最恰如其分的表现。她的绘画语言从不喧嚣,在二十世纪的现代美术史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她的出现,像是一阵迷人的春风,且让我们打开心眼,一同感受她向我们呈现的独特与美好。
本拍卖会推荐拍品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 中国艺术珍品(196)
- 澄净妙观——汉藏佛教造像(18)
- 大雅雍容——清代后妃肖像(3)
- 御殿华风——清宫御制陈设珍品(9)
- 攻玉山房藏明式家具(38)
- 中国书画(311)
- 当代水墨艺术(97)
- 当代亚洲艺术(207)
- 现代亚洲艺术(112)
- 中国古代书画(53)
- 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98)
- 花样年华:欧洲油画、家具及雕塑香港展售会(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