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吴冠中 1991年作 墙上秋色

图录号:036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吴冠中 1991年作 墙上秋色
图录号:
0363
年代:
1991年作
艺术家:
吴冠中
材质:
纸本 彩墨
作品分类:
尺寸:
69.5×138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会名称:
2011年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吴冠中重要绘画作品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出版:《吴冠中自选画集》P182 中国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2年《吴冠中作品集——“东寻西找”新航道》P12 艺术新闻株式会社 1992年《中国近现代书画全集——吴冠中——寻故人》P42 P43 翰墨轩 1995年10月《吴冠中精品选集》P212 艺达作坊 1996年10月《吴冠中作品收藏集Ⅱ》P186-187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9月《吴冠中全集Ⅶ》P64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8月 款识:老来余筋骨,非关颜色。吴冠中 一九九一 。钤印:吴冠中印、九十年代 展览:1992年11月“吴冠中画展”东京2011年9月 艺术北京“风筝不断线——缅怀吴冠中先生经典作品收藏大展” 北京农展馆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有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墙上秋色》的意境文/丁亚雷《墙上秋色》的主题是吴冠中非常喜欢的,他多次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过创作,既有油画,也有水墨。在这张水墨《墙上秋色》中,画家以很大的画幅表现了一面爬满藤蔓的老墙。老墙和藤蔓之间,传递出一种江南古镇特有的沧桑感和静谧,立于老墙前面两株树干,将画面一分为二,打破了原本的静谧。吴冠中是宜兴人,他对于江南故乡的这种老民居有着特殊的感情,老墙后面有他很深的故乡情结,似乎也藏着许多说不尽的故事。吴冠中先生多次以优美的文字谈到他对这一主题的喜爱。这些文字为我们进一步理解老大师的心路历程,进一步深入他的艺术世界,进一步解读《墙上秋色》的意境,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吴冠中先生在《墙上秋色》的配文中曾写到,在这里“最是吸引画家的,是一堵雪白的粉墙,这里听凭画家施展才华,抒写情怀,泼墨挥洒。然而这素净的墙面往往先被爬山虎之类的藤线占领了,她蜿蜒曲折,悠游自在地绘写成绝妙之画图,令画家望之惊喜、慨叹、却步。”吴冠中先生每回江南,必为这些古老沧桑的老墙所吸引。吴冠中曾经提到过,最初《墙上秋色》的立意就来自于他受到苏州留园中一面山墙的吸引,特别是山墙和藤蔓之间的纠结关系,给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苏州留园有一块巨大的山墙,墙上布满了藤线,年代久远,藤本已粗如臂、腿,层层叠叠,交错穿插,延伸到高远处的藤线则细于柳丝,柔于纤草。粗线细线在墙上相交又相离,缠绵悱恻。早春,遍体吐新芽,万点青、黄布满了棕色的枝藤;深秋,残红错落地点缀上、下、左、右,都似拍节的音符,共奏点、线之曲”, 这些高墙藤线间的纠葛深深的吸引了吴冠中的注意。吴冠中在写生中、在画室中,一直在思考着如何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江南民居特有的建筑美感。在文字中,吴冠中也曾经对他的思考有过清晰的表述,他说:“我画过多幅油彩和墨彩的《墙上秋色》,当然母体不再只是留园的了。但最感棘手的总是那墙之局限,它的体形反过来约束了藤之伸展,而墙外的天空又或多或少占去了画面的空间,割据了部分藤之领域。我将天空压缩到最小限度,则又不能显示山墙之体态与本质。”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吴冠中“经过了许多次较满意的、不满意的、彻底失败的经验”。在这件创作于1991年的水墨《墙上秋色》中,画家用大画幅处理了墙的体态身段,似乎整个画幅就是一面墙,满眼都是墙,藤好像是在墙上随意的伸展、奔驰、跌跌撞撞,并没有受到什么限制,似乎也失去了指挥。墙的有形和藤蔓的无序在这里奏出了华丽的乐章,同时也引领着画家的情绪走入了更深邃的意境中。在吴冠中看来,“素白的墙,诱惑画家的创作欲望,但却被爬山虎之类的藤线抢先占领了。藤由青春、中年而老年,缓缓延伸其生命之网络,网络中织进了春秋之轨迹。春之新芽,秋之残红,疏疏密密的斑点,轻击着藤线之琴弦,招惹垂柳飘摇,群燕纷飞,都入画图协奏中。”不难看出,在这里,画名虽是《墙上秋色》,但似乎包含了画家对人世春秋的联想和思考了。当然,在吴冠中以江南民居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中,除了老墙古藤的意境和物象本身对吴冠中的吸引之外,他更多的是在借用白墙和老藤所形成的面与线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着形式语言方面的探索和试验。从作品背后的文字,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其实折射的是先生对形式美问题的长期的思考。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政治需要,新中国美术曾经一度排斥对形式美问题的深入探索和研究,文革时期,美术界对此更是讳莫如深。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在中国美术史上,作为艺术作品重要构成元素的形式问题反倒一直无人问津,对它的研究近乎空白。庆幸的是,在这时靠边站的吴冠中却并没有放弃他的艺术信念和追求。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吴冠中一直没有放弃对形式美问题的探索。在长期默默无闻的探索中,他对于形式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新时期到来之后,和全国美术界一道,吴冠中也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他向普罗米修斯一样,开始为久旱的中国艺术园地浇灌艺术美的本真原则。1980年,吴冠中在《美术》杂志上刊发了《关于抽象美》的文章,引领了新时期美术界思想解放运动的方向。他在文章中提到,在当时,形式美问题被批评为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其实这是一种“左”的误解,是“有点冤枉”进行形式美探索的画家们的。他在文中以江南民居的形式美感作为例子,论述了其中所具有的艺术美。他说江南古民居除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之外,“其中白墙、黑瓦、黑门窗之间的各式各样的、疏密相间的黑白几何形,构成了具有迷人魅力的形式美。”正是这些迷人的形式美才吸引了他,而“许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老、中、青年画家”,他们也都不约而同的爱上了江南民居,他们不是出于别的原因,正是因为被这种形式美的魅力所吸引。对于现代画家来说,“将这些黑白多变的形式所构成的美的条件抽象出来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才是一个现代艺术家应该进行探索的方向。这篇文章其实和吴冠中先生当时的许多关于“形式美”的文章一样,既为中国新时期美术发展指出了一个新方向,也是对他自己艺术实践的最好的注解。吴冠中很早就指出,我们应该将原本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民族文化中的形式美发掘出来,用艺术的语言表现出来。他认为,在我们的民族建筑中,“从形体到装饰处处都有被大量而普遍地运用的”具有形式美的元素。就如同我们在《墙上秋色》中所看到的,原本先人出于保护墙壁考虑而种下的爬山虎,在这里成了极美好的装饰。画面中“茎枝纵横伸展,线纹沉浮如游龙,野趣感人”,在吴冠中看来,那“真是大自然难得的艺术创造”,它必然会引领人们的思绪进入一片神奇的意境,得到美的启示。 参考资料:吴冠中著《吴冠中文丛:文心画眼》 团结出版社 2008最是吸引画家的,是一堵雪白的粉墙,这里听凭画家施展才华,抒写情怀,泼墨挥洒。然而这素净的墙面往往先被爬山虎之类的藤线占领了,她蜿蜓曲折,悠游自在地绘写成妙之画图,令画家望之惊喜、慨叹、却步。苏州留园有一块巨大的山墙,墙上布满了藤线,年代久远,藤本已粗如臂、腿,层层叠叠,交错穿插,延伸到高远处的藤线则细如柳丝,柔如纤草。粗线细线在墙上相交又相离,缠绵悱恻。早春,遍体吐新芽,万点青、黄布满了棕色的枝藤;深秋,残红错落地点缀上、下、左、右,都拟节拍的音符,共奏点、线之曲。我画过多幅油彩和墨彩的墙上秋色,当然母体不再只是留园的了。但最感棘手的总是那墙之局限,它的体形反过来约束了藤之伸展,而墙外的天空又或多或少占去了画面的空间,割据了部分藤之领域。我将天空压缩到最小限度,则又不能显示山墙之体态与本质。经过多次较满意的、不满意的、彻底失败的实验,这回用巨幅表现墙上秋色,不再局限于墙之体态身段,拆掉了墙之界限,画幅就是墙,满眼都是墙,藤于是在无形的墙上伸展、奔驰、跌跌撞撞……似乎也失去了指挥,春芽、秋叶纷纷喷发、泼洒,是怎样的乐章呢?画名“墙上秋色”,作者写的是人世春秋了。(吴冠中)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