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李山(油) 阅读(十联画)

图录号:10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李山(油) 阅读(十联画)
图录号:
103
年代:
艺术家:
李山(油)
材质:
丙烯 画布
作品分类:
尺寸:
371×1030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26666667
USD:352800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上海泓盛
拍卖会名称:
上海泓盛 2009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油画雕塑 总成交额:4,135.75 万元 成交率:64.25%
拍卖时间:
2009年6月24日
备注:
声 明:
签名: 2002年作于上海, 2002年11月 李山
李山,1942年生于黑龙江,1963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64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早期中国前卫艺术代表画家之一,七十年代末期李山开始新艺术创作,八十年代参与中国美术新潮运动,在85美术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第一个思考生物艺术;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求变的艺术家。在李山几十年的创作探索中,跨度之大让我们跟不上他的步伐,长时期对学院派管理的反感,使他长期处于一种思辨的不高兴。他永远是前卫的,无论在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位叛逆的艺术家。
李山艺术简历
展览:
2007年 第38届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艺术博览会,瑞士;个人的态度,香格纳画廊,上海;
85新潮-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运动,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人类的进化已到尽头:李山之阅读-李山个展, 香格纳H空间,上海;
2006年 虚拟的爱, 上海当代艺术馆;
2005年 学而时习, 沪申画廊,中国上海;
墙-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展, 奥尔布莱特-诺克斯美术馆, 纽约州
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美术馆, 纽约, 美国;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 北京;
2003年 颠覆与诗意-中国当代艺术, Culturgest, 里斯本, 葡萄牙;
2002年 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1990—2000), 广东美术馆,广州;
第33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 瑞士, 巴塞尔;
2001年 上海之星, CASULA 艺术中心, 悉尼, 澳大利亚
1998年 蜕变与突破-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新艺术展, 亚洲协会美术馆;PS1当代艺术中心, 纽约;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 旧金山; TACOMA美术馆;亨利美术馆, 西雅图, 美国;
蒙特雷当代美术馆, 墨西哥;香港艺术馆, 香港;1997年 面孔与身体:90年代的中国艺术, 捷克; OTSO美术馆,Espoo, 芬兰;
1995年 中国新艺术1989-93, 温哥华,加拿大;
来自中心的国家-1979年以来的中国前卫艺术展, 圣莫尼卡艺术中心,巴塞罗那,西班牙;
1994年 通过’胭脂帝国’之路:1976-1992 作品, 艺倡画廊, 香港艺术中心, 香港;
二十二届圣保罗双年展, 圣保罗, 巴西;
1993年 第45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艺术的要点, 威尼斯, 意大利;
后八九中国艺术, MARLBOROUGH 画廊, 伦敦,英国;
毛走向波普 - 中国新艺术展, 悉尼现代艺术博物馆; 维多利亚国家画廊,墨尔本,澳大利亚;
中国前卫艺术展, 柏林世界文化宫,海德舍尔姆美术馆,德国;
鹿特丹美术馆,荷兰;牛津现代美术馆,英国;
后八九中国新艺术, 香港艺术中心, 香港;
1992年 相遇-卡塞尔文献展外围艺术展, 卡塞尔, 德国;
1989年 来自中国的现代画家, WEWNER MELLETIN 画廊, 科隆,德国;
中国现代艺术展, 中国美术馆, 北京;
1988年 上海第二届凹凸展--最后的晚餐, 上海美术馆,中国;
1986年 上海美术馆落成展, 上海美术馆;
上海第一届凹凸展, 上海徐汇区文化馆;
1983年 83阶段-绘画实验展览, 上海, 复旦大学;
1982年 描绘中国梦-改革后中国艺术30年, 史密斯女子学院, 北安普顿;
波士顿市政厅; 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 纽约, 美国。
李山专访
为了进一步了解李山,理解李山的艺术,泓盛的专家专程拜访了李山,对话中谈论语汇,谈论《阅读》,谈论符号学,谈论艺术家、探讨生物甚至谈论灵魂的自由。以下的这段采访记录,也许能让更多的人再进一步地走近李山,走近他的生物艺术。记者:李老师,我们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艺术语言,因为在当代艺术圈中,您的语言一直是被认为极具前卫概念的。
李山:我有我的语汇,我的词汇就是我自己,完全是属于我自己的!不是别人说什么,我就跟着说什么,或者说瞎起哄。我在陈述事件的时候,使用的是自己的语言,试想一下,如果一个艺术家不愿意使用自己的语言或没有能力使用自己的语言的时候,还能做什么?
记者:在创作《阅读》系列前,您的《胭脂》系列一直是您的符号,长期被学术界及市场关注,您是怎么看待您的《胭脂》系列的?
李山:胭脂是一个成长过程。
记者是:李老师,我们在阅读您的《阅读》系列的时候,常常有受到一种力量驱使,看似随意放羁的画面,却充满了奇异的思考。你想表达什么?
李山:在我的艺术创作中,我放弃了很多东西,放弃了很多阻碍我的东西。我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我希望我的艺术也是自由的,或者说通过《阅读》系列创作去寻找自由。如果说有什么力量驱使你的话,那也许就是我坚持着对自由的寻找。人类存在的目的是认知,认知的目的是获得自由。我们能从宇宙泡泡中解脱出来吗?我们能意识到宇宙边缘之外的世界吗?一个系统在时空中为什么有无限份历史文本,谁能回答这些问题呢?史蒂芬 霍金意识到黑洞背后的世界,不过那也只是个黑洞而已。同样谁又能够回答人不是人,蝴蝶不是蝴蝶这样的问题呢?也许不需要回来,这当然是一种自慰的说法,因为我们太无奈了,无奈于我们的头脑,无奈于我们的肢体。有时我想一个有限的头脑去思考无限的自由是不是有些荒唐?寻找本身是不是放弃?那灵魂呢?灵魂是自由的吗?灵魂能通过生物基因工程制造出来吗?灵魂是“阅读”吗?
从根本意义上说,阅读是在发问。
记者:您刚才提到了“语汇”一词,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李山:语汇是语句的编织单位,它体现的是一种言说腔调和态度。人们喜欢修饰规则,他们都爱读诗歌、散文。而我不喜欢修饰,喜欢自由简洁,只使用主语、谓语及宾语这样的基本结构句型,用好动词就可以了。一件作品就是一篇白话文,读者一读就懂,然而令我感到奇怪的是,人们反倒读不懂了。
问题可能出在语境上,我们的语言环境被污染了,被一层层灰色的粉尘包裹着,由于炙热,人们变得焦躁不安,呐喊喧哗。我们沙哑了,模糊了,不修饰我们无法发声,不修饰我们无法窥望。
我要大家明白,大家反而不明白。我无奈又寂寞。
记者:本次泓盛上拍的这件《阅读》,长达10米的十联画,运用了十组洋气的符号,您能为我们解读一下这些符号和您创作的《阅读》系列吗?
李山:这组《阅读》是我目前所创作的作品中最大的一件平面作品,我对童年的回忆都体现在这幅作品中。作品中所使用的符号不是西洋的符号,这是中国民间的符号,看似如此洋气,却恰恰是东北民间纸牌上的符号。这种符号的完美性是令人着迷的,以至于任何作品都无法与之相比,这就让我不加修饰地直接搬到画面上来。我小的时候在东北长大,也曾亲手制作过纸牌,制作过程中的细节还依稀记得,今天回忆起来都感到有些奢侈。
我将童年记忆与当下思考捆扎起来,然后又抛出去,与其说验证社会,不如说验证自己,我有能力承受这种冲突吧,有能力放弃更多吧。理查德德 费因曼的历史求和的思想给了我更多的自信,不管从何角度书写文本,它都是历史。
在这里我找到了可以有别样思考的理由。
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还在画面上,没有涂抹,更不是可以作秀,而是不需要。符号绘制出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已经完成了,其它的都不重要。
关于李山的艺术
李山是早期中国前卫艺术代表画家之一,七十年代末期的李山开始新艺术创作,八十年代参与中国美术新潮运动,在85美术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993年他与王广义、徐冰、孙良、刘炜、方力钧、喻红等艺术家首次代表中国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成为前卫画家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从最早的《扩延》系列到随后创作的《胭脂》系列中从关心他个人的经历和遭遇,关注个人的文化背景;转而又着手创作《阅读》以关心生物本身(苍蝇、鱼、飞蛾等)。这是一种跨越,也常常让人难以捉摸。也真的有许多不明之物在李山的头脑中活跃着,他们来去无踪…让我们产生莫名的神秘。李山《胭脂》系列的创作始于1989年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初,在1993年香港“后89中国新艺术展”中,“胭脂”系列作品集体亮相。威尼斯双年展后不久,李山便开始了“阅读系列”这一生物艺术的创作。生物艺术是指艺术家用生物体作为媒介的创意作品,用以展示和收藏;通过生物基因工程及其它科学技术方法培育合成的新的生物型态或样式。是活的,有生命的作品。它包括动物,植物,藻类与箘类作品。纵观李山的艺术生涯,经历了数次风格上的变化,却从未失去他的独特和激情,也从未失去他表达敏锐感受的能力。
关于“阅读”
李山在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时,令他震惊的是美国青年艺术家马索·巴尼(Matthew Barne)的作品《Loughton Candidate》。那是一件半人半兽的作品,脸像浮雕,面具一样,头上长角??它跟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两河流域的图腾完全不一样!在他看来,这绝对是一种刺激和颠覆的语言。看到,就是启示。回来他就开始思考与生物有关的东西,画了一些草图。由此他开始了他《阅读》系列设计的灵感。
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有错误,即所谓的误读。误读无疑是最有魅力和具有意义的事件,它存在于整个生命的阅读过程中。因为误读才会有新的解释,才会有另类出现。这是李山关于《阅读》之名由来的陈述。1996年,李山开始对基因变异与生物合成现象着迷,他花了大量时间阅读这方面文献、甚至教科书,从理论上对生物演变进行假设。与此同时,李山正在逐步完成一个观念到思维生物艺术的转移。1998年,李山在纽约做了一件蝴蝶与鱼的生物作品以后。李山便以生物艺术语言的独特样式,开启了平面艺术的先河。并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新的生物能够取代现有的、陈旧的动物、植物、菌类及人类,得取决于人类本身。人类是否有这样的意愿,??期望人类从现有的生物地位上移动一下,接受一点生命等价及生物大同的思想。”这是李山生物作品的理论基础,也足以证明他是一位沉浸于深度思考的艺术家。他的《阅读》系列,其实是一种对基因和生物学的读解方式。这里面他已经超出了仅仅对身体的关注,他开始走向了一些对低等动物,譬如鱼类,昆虫、蝴蝶、飞蛾等昆虫类,时不时也出现一些人类,而这些人类往往是在与动物的结合点上出现,可能在动物身上出现人也可能在人身上出现的动物。李山的生物艺术作品大约分这几个阶段:1.生物+非生物,即用动物皮毛来包汽车或飞机等能发动的无机物。2.昆虫+哺乳动物 即把物种两级的生物基因相融合。3.用人或自身+昆虫等小生物 即把人与其它生物相融合。4. 通过生物基因工程制作新的生物物种,《南瓜》就是他近期的作品。
关于“胭脂”
李山《胭脂》系列的创作始于1989年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中,在1993年香港“后89中国新艺术展”中,“胭脂”系列作品集体亮相。从此“胭脂”成为李山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名片。李山在“后八九中国新艺术”的展览目录里说:“‘胭脂’在我这里是动词,企图把什么胭脂去掉时,这并非是一种意愿或方法,而是陈说一种态度,它滔滔不绝地告诫,艺术与作品、艺术家无关??艺术一旦受到关注,就成为其自身的蹩脚复印件,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它。”就李山看来,近代的知识分子与古代的知识分子已离开很远,似有“人心不古”,针对这种情态,李山在创作中放弃了现实的意义而回到表层,因为这样的思考不存在针对性,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待事物。李山之所以创作“胭脂”一在于追求意义的放弃,二来则似乎在思考与媚俗现象的联系(李山在思考)。
早期的《胭脂—毛主席》系列无疑含有“政治波普”的意味的。随后,李山的《胭脂》借用了一种超现实主义的现象性身体。《胭脂系列》,李山以柔媚的粉红色与流畅连绵的线条,绘制盛放的荷花形花瓣,色泽温润又柔和,有一种低调但精致的华美。
李山是中国当代艺术最早的前卫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也许我们经常会把李山和伤痕美术或者八五新潮联系到一起。事实上,李山永远都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就像他另类的生物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独树一帜,让人觉得好奇、想去一窥究竟,而又不想过于亲近而倾向一种冷冷距离感的感觉。我们很难去界定李山是什么固定的风格,或者很难把他同那个敏感又伤痕累累的时代划上等号,因为他总是在变,在突破自我,在探索艺术的真髓,而且是以一种乐观而积极的态度。不过,李山早期的“胭脂”系列和最近在创作的生物艺术系列,是他的两块最大的主题。
相关背景:
威尼斯双年展
横跨三世纪之“威尼斯双年展”成立于公元1895年,迄今已迈向第53届,为全世界当代艺术中最具重要性与前瞻性的视觉展览。并与德国卡赛尔文献展(Kassel Documenta)、巴西圣保罗双年展(The Bienal Internacional de Sao Paulo)并称为世界三大艺术展,并且其资历在三大展览中排行第一。被人喻为艺术界的嘉年华盛会。
此艺术盛会引领世界艺术潮流、创造不同国家文化之对话空间,是艺术界最高的学术殿堂。威尼斯双年展共分三个正式官方项目:主题展、国家馆及邀请展。邀请展可说是在“主题馆”及“国家馆”之外,最具国际视野及前瞻性的一个极重要展览项目。
1993年的“第45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展”在意大利举行。栗宪廷参与策划“双年展”中的“东方之路”展,王广义、方力钧、李山、孙良、丁乙、徐冰、张培力、耿建翌、刘炜、喻红、冯梦波、余友涵、王子卫、宋海东等14位艺术家应邀参展。此届双年展是中国当代艺术首次进入西方重要的国际性大展。
所谓“八五新潮”,是美术界当时的称谓,指的就是1985年前后中国如火如荼的现代主义美术运动。这一时期的美术家发表了大量的宣言,刮过了太多的风潮,轰轰烈烈、异常活跃,艺术家大量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各种风格流派。其中,1985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是这一时期的最为知名的展览活动之一。
关于《阅读》十联画
泓盛此次推出的这组创作于2002年的《阅读》十联画(371×1030 cm)是目前李山《阅读》系列中最大的一幅平面作品。画面中,李山巧妙地运用了一组充满张力的中国东北农村独特的纸牌符号。此种娱乐牌共计120张,牌面上分别描绘水浒108将及其它形象,更是麻将的前身。李山说,它们承载着李山的童年,这是他对家乡的一种回忆,活生生地存在在他的记忆里。李山《阅读》十联画即是李山童年记忆与当下创作的结合,这在李山的创作中具备特殊的意义!
李山在这幅《阅读》中呈现的从左至右的图案分别是:五条、小鱼、七条、三饼、七饼、八万、六饼、三条、四条、三万,原本这些纹样中间描绘着一百单八将的形象。而李山把纸牌随机地组合起来,中心的画面却换成了一幅完整的《阅读》系列作品。画面的重心偏向左侧,将人、青蛙、飞蛾、蜻蜓等作为元素组合在了一起,充满怪诞的思考,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这是一件生物学家实验前的设想草图。右侧则形成了一种画面的延续,以明显缩小的“人蜓”和随笔勾勒的老虎的行动方向也正引导着观者的视觉走向。
《阅读》的画面往往保留着画稿的痕迹,整个画面中充满着一种冲突,一种时代的冲突!一种语汇的冲突!却在李山直白的表露中归于一种和谐!李山在采访中这样谈论过此件作品:“那些民间的符号与阅读符号的冲突,为什么背景都不同?为什么绘制过程的痕迹都还在?其实这并不是有意做出来,我考虑的是我把这些符号展示出来,就是这个符号!别的我都感到是一种多余!我不需要一种修饰!没必要覆盖痕迹!都是一种没有必要!我涂了背景又怎么样?我不涂又怎么样?它对我使用这种符号又有什么关系?我把符号提供给大家,展示在大家面前,我已达到了这个目的!”
往往有人认为,李山的作品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事实上,在李山的创作生命中,他不断完善的是一种“放弃”,用他的话说就是“放弃所有阻碍他的东西,去追求艺术的自由!”正是这样,李山的作品意图单纯,正如他提出的“主、谓、宾”结构一样,简单到不加修饰。是一种大白话的阐述!让世人从习惯的修饰中走出来,重新读懂和面对简单的语句、简单的事物。这却恰恰暗合了法国著名哲学家,法兰西学院已故院士罗兰·巴特的《零度写作》中的理论阐述,即所谓“中性的、思辨的、不加修饰的、直接的”句式。最终,在他的所有作品里他似乎确实说明了去掉不和谐以后相反事物间的巧妙和解,并允许观者得到自己的结论。
阅读李山
杨心一
李山的《阅读(十联画)》(2002年上海)无疑是这位艺坛老将的杰出代表作,同时也是二十年来上海当代艺坛风潮的缩影,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作品之一。
李山1942年生于黑龙江,在1964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长年工作及定居在上海。频繁的在国际参展及交流,他受到了国际艺坛的影响,1998年便在纽约设立了自己的生物艺术实验工作室。这段经历使他和国内同辈的成名艺术家相比显得与众不同且前卫。当然,李山和他们一样,都历经了社会主义的艺术观(艺术为人民服务)和创作方法(写实风格和史诗式的题材),但李山在70年代末期便开始追寻他乃至中国艺术家自己的道路——重视抽象风格及自我表现,以塑造出自我艺术的创作性。他在这个时期就创作了大量的“坏画”(不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的作品,这种对艺术的追求可被理解为一种“前卫”、“反叛及解构权威”的形式)。正如他所说的:“我的语汇就是我自己”。在世界艺术史上来说,这种“追求”“我自己”常出现在抽象画的创作上。因为抽象画反应了艺术家不重视具体形式和题材,而注重本身对线条、块面等知觉精神的感受。正是借由抽象形式,艺术家把自己从被给物的既有形象及知觉印象中“解放”出来。李山的“解放”不仅呼应了这个脉络,更重要的是可以更具体的理解为从社会主义的权威图像及社会主义美学观中“解放”出来,从而达到一种“自由”。而这就可以解释艺术家所再三强调的艺术观—“我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即使在近30年后的2002年,当李山创作《阅读(十联画)》时,这种李山式的艺术美学仍然明显存在,更加的成熟及内敛。
《阅读》(2002)是由一些基本的色块(黑、黄、蓝等)构成,加上几何形式(三角形、椭圆形、曲线形等)构成,画面的中心位置呈现了人形、生物和昆虫所拼贴而成的奇特自我想象形式。艺术家在这里没有正面的凸显形式的正面及写实细节,而是像翅膀形式的色块,借由布满在色块旁的蜻蜓,这些色块就被赋予了翅膀的含义。加上身后的蓝天,使人产生飞翔的感觉,使得观者看画的视点漂移在画作里面。艺术家用丙烯颜料来增加流动性,进而制造了观者观看经验的快感,也就是使观者从固有的观画经验中“解放”出来,达到“自由”。
在西方达达主义的艺术家作品中,也可常发现相同的视觉经验特质和创作手法拼贴,但李山更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将无关的形式元素集合构成在一起,并不是使用具有权威象征的图像,他的这种表达手法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是独一无二的。相比沉迷于解构、揶揄政治图像的艺术表现形式,李式图像显得更为独特及令人深思。
若细细挖掘这种独特性的来源,可能和艺术家长年工作及居住在上海而受到固有的“海派”改革、前卫风潮有关。众所周知,百年以来上海就是“自由”、“前卫”思潮的全球根据地之一。它在保留了中国传统思潮的同时又累积了深刻的西方先进思潮。而在上述李山《阅读》作品中的“自由”、“前卫”艺术观不只表现了艺术家的艺术追求,同时也反应了社会思潮和地域文化的特性。如果我们回想李山近二十年(自80年代开始)的作品,就会恍然大悟:李山作为上海前卫的领军人物及推动者之一,和当代北京的著名前卫画派“星星画派”相互辉映。到了艺术家目前最知名的胭脂系列作品(开始于89—90初),李山的作品保留了一贯的独特性及判断性。他的风格大体上反应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诉求,但却又凸显了个人风格,达到了同中有异的境界。因此,李山的《阅读》在传承了艺术家本身的艺术特征外,更暗喻了上海思想风潮的特性及上海艺坛在这二十年来的当代艺术指标。
在上海长年的经验使得艺术家更显得“乡愁”。《阅读》中,画面的上下两排黑色图案取材于李山记忆中童年时期家乡特有的一种纸牌。在李山创作此作品时是一块一块分别画的,直到最近(2009年)才第一次拼接起来。所以,也就是说,李山在创作时强调的是一种当下和记忆的时空交融经验。正是如此,在画面上明显的表现出创作的各个阶级的笔触。记录了在此时空交融中的自我表现过程,这种过程不仅是“解放”、“自由”的符号,更是一种自我蜕变、实现自我的表达。
李山使用“基因的再造”来表述阅读系列作品,反应在形式上的是人物、生物和昆虫的随意拼贴。而在意义上则是在对自我意识及认同的本源追寻的表征。“基因”在定义上代表着特征、也同时代表了本源。在画面上,艺术家赋予“基因”男性的性特征,借由表现背面而创造了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李山巧妙的运用“阅读”来表达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画面上下的黑色图案像是古代文化中常见的墓穴壁画,象征了艺术家借此企图将童年的记忆封存在创作时的当下。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阅读》为李山的最佳代表作。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