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乾隆帝 1753年作 御临王帖 册页

图录号:3211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乾隆帝 1753年作 御临王帖 册页
图录号:
3211
年代:
1753年作
艺术家:
乾隆帝
材质:
水墨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15×18cm×8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会名称:
2011年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品藻如春——清代御笔暨宫廷书画夜场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出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40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题签:御临王帖。题识:癸酉秋月御临。钤印:乾、隆、天地为师鉴藏印:臣孙毓汶敬藏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深心托豪素 怀抱观古今——乾隆《御临王帖》赏析此册页八开,内容为乾隆临《淳化阁帖》中“王(羲之)书”九种。《淳化阁帖》,亦称《阁帖》,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翰林侍书王着奉敕摹刻,被后世奉为法帖之祖,收入苍颉至唐百名书家四百一十九帖,其中“二王”书法最多,成为宋以后历代学习晋人书法的重要范本,在元明时期,学书卓然有成者,都在不同程度上钻研学习过,如董其昌、王铎等,至清代这种崇尚二王、取法晋唐崇尚法帖的“帖学”风气,在中期以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康有为称“国朝之帖学,荟萃于得天、石庵”,张照与刘墉二人均出自乾隆朝,此时可谓“帖学”之盛,这种书风的形成也源自帝王的个人所好。清高宗弘历(1711-1799),号长春居士、十全老人、古稀天子等,在位六十年(1736-1795),年号乾隆,为雍正第四子,幼年时很受其祖父玄烨的喜爱,并受其影响,对于诗文书画涉猎广博,颇富造诣。弘历于万机之暇,留心翰墨,刻意搜求历代法书名帖,他名书房为“三希堂”,以“深心托豪素”;特建“淳化轩”以藏《淳化阁帖》;在收藏鉴赏之余,又汇集书法作品摹勒上石组织刻帖,先后刻成《三希堂法帖》、《墨妙轩法帖》,《重刻淳化阁帖》、《兰亭八柱帖》等著名丛帖。他本人也喜好挥毫弄翰,大学士梁诗正曾赞乾隆“综百氏而集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又复品鉴精严,研究周悉”,溢美之言外,我们也能看到乾隆对于“二王” 书法的心追力模,其中尤其对《快雪时晴帖》用功至深,在对此帖的多次题跋中,乾隆也曾书:“己巳腊日雪后,乘兴缩临此帖一过,命朱采刻于姚宗仁所制玩鹅玉器,亦一佳话也。”己巳为1749年。此册页署款“癸酉秋月御临”,钤朱文“乾”字、白文“隆”字和“天地为师”朱文印章。癸酉为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封底左下钤有“臣孙毓汶敬藏” 白文收藏印,与其《御临倪瓒画谱》上所钤印同,据考孙毓汶(1833-1899)字莱山,号迟庵,山东济宁人。咸丰六年(1856)榜眼,精鉴别书画,工书法,钱选《浮玉山居图卷》曾为其收藏。《淳化阁帖》共收王羲之书迹一百六十一帖。“帖”,在古代是指信札、便笺和书稿一类的墨迹。此册所临九帖,为王羲之信札九通,其依次为:《虞休帖》、《临川帖》、《袁生帖》、《知宾贴》、《适太常帖》、《司州帖》、《里人帖》、《想弟帖》和《仆可帖》。其中《袁生帖》在清内府藏有墨迹本(唐摹本),《三希堂法帖》曾收录摹刻。此册书法为草书字体,圆转流畅,又以中锋行笔,落笔沉着果断,连带自如,墨色匀净淡雅,布局上以界格分行,每行四字,行气疏朗有致。整册作品运笔精熟,笔墨酣畅而古法内存,虽为临帖之作,但无涩滞之感,可见书家对摹写对象极为熟悉。将此册页与《淳化阁帖》刻本相较,原刻笔势起伏跌宕,形态舒卷多状,点画的映带连绵尤为突出,很能代表王羲之后期今草的艺术特点。乾隆此帖书写在体势上摹写地惟妙惟肖,与王书气合,这源于乾隆早年对“王书”的临摹功底,从摹刻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敬胜斋法帖》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历代书法作品的临摹下过很深的功力。由于草书的临写,往往是师其意而不在迹象间,这件作品也体现了乾隆的本色书风,即笔法圆劲,结体平稳匀称,呈内敛之势和圆熟之态,这受到当时崇董之风的影响,尤其是他对赵孟俯的推崇,赵书遒媚的体态也融入其笔下。所以此件作品在右军洒脱超逸之外又见端庄稳重,于逸少笔力遒劲之内又见妍丽之态。而且对比一下他在己巳(1749)年所临《阁帖》中的《旃罽帖》及《宰相安和帖》(现藏北京故宫)和壬申(1752)年《缂丝乾隆御临王羲之袁生帖卷》(现藏北京故宫)两件作品,可以发现,之前的这两件作品与此册页有更多的相承之处,如笔法的遒劲圆润,墨色的饱满,体势的秀逸,都明显地渗透着赵孟頫书体的韵味,但字迹结体较为拘谨,笔力稍嫌稚弱。此件册页则是对赵书风格很大的超越,用笔于细劲之中见沉着,体势稍见开合之态,应是乾隆临习王羲之书法的精进之作。今人评价乾隆书法“圆润秀发,盖仿雪松,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马宗霍《岳楼笔谈》),此语论风格而未及格调,终隔一层。张伯英先生在《敬胜斋法帖提要》中云:“学者多见古人真迹,得其用笔用意,下笔自不同流俗。内府所藏既富,高宗天资亦优,弄翰尤勤。清代诸帝王皆工书,而高宗诣力最为深厚。晚年益臻古澹,有从心不逾矩之妙。”此论可谓卓见不凡。乾隆由董、赵而上追羲献,能取法乎上,且自幼“弄翰抒毫,动成卷帙”,于听政之暇,对内府所藏又“手自摹写,品评题识,至于再三”,其临池功力之深,又以诗文涵养笔墨,书法格调自然秀逸不俗。——刘金库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