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徐悲鸿 杨仲子肖像

图录号:3190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徐悲鸿 杨仲子肖像
图录号:
3190
年代:
1920年作
艺术家:
徐悲鸿
材质:
纸本 水彩
作品分类:
尺寸:
29×22.5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西泠拍卖
拍卖会名称:
二〇一七年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现当代油画作品专场
拍卖时间:
2017年7月15日至7月17日(周六至周二)
备注:
声 明:
签名:ácheramiYanPeon1920说明:杨仲子旧藏,由其家属友情提供。
1919年冬至1920年春,杨仲子邀请赴法留学的徐悲鸿夫妇来瑞士洛桑的家中做客。杨仲子喜爱篆刻与美术,时常与徐悲鸿相互交流,互赠作品。杨仲子为徐悲鸿篆刻“悲”、“悲鸿”等私印,徐悲鸿则绘制精美的水彩、书画作品赠与杨仲子。《杨仲子肖像》等5幅水彩作品就是徐悲鸿在杨仲子家中做客期间绘制,后赠予杨仲子的重要友谊信物。
徐悲鸿189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毕生从事美术教育,奠定了以写实为基础的现代中国美术教育体系。
藏家简介:杨仲子(18851962),中国音乐教育家、篆刻艺术家。1932年,就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1938年起,在重庆历任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授、国立音乐院院长、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1947年在南京任全国音乐学会理事长、礼乐馆编纂、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教务主任兼教授等职。

时代的启迪·民国现代艺术
在20世纪,中国处于重大变革时期,近代绘画的思想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悄然进行着,师夷长技以制夷。
1917年末,徐悲鸿在康有为的建议下,前往北京争取官费出国的机会。在北京时结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力干将蔡元培,他十分欣赏才华横溢的徐悲鸿,并聘请徐悲鸿任北大画法研究会的导师,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新型绘画艺术的大型美术团体。在任教期间徐悲鸿强调写实与素描的重要性,他希望用写实绘画重新树立艺术的观念,并发表了《中国画改良论》。1918年在蔡元培的引荐下,徐悲鸿带着自己的作品去拜访当时担任教育总长的傅增湘,傅增湘看了徐的作品后,大加赞赏,并帮助徐悲鸿得到了赴法留学的机会。
1919年初,杨仲子与夫人英·詹妮在瑞士洛桑完婚,得知自己的江苏老乡徐悲鸿来法深造,便立刻邀请徐悲鸿夫妇来自己家中做客。徐悲鸿也对有“世界花园”美誉的瑞士十分向往,决定与夫人蒋碧薇赴邀。1919年冬徐悲鸿夫妇抵达洛桑,受到了杨仲子夫妇的热情接待。杨仲子竭尽地主之谊,客人铭感不已。蒋碧薇后来回忆这段往事,她说:“杨家住在洛桑,洛桑位于日内瓦湖北岸,群山叠翠,湖水澄清,街道依山而筑、高低参差、层次分明,尤其清洁整齐、纤尘不染,令人赏心悦目。”她接着满怀深情而又惋惜地说:“我们在瑞士整整住了半年,杨仲子夫妇非常好客,瑞士人也都殷勤和蔼,在这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中,我们过得十分愉快。唯一的遗憾是因为经济不宽裕,没有机会欣赏一下闻名天下的瑞士雪景,只不过在附近的名胜地区走走罢了。”
徐悲鸿与杨仲子均酷爱篆刻艺术,两人一拍即合。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擅长书画、篆刻,徐悲鸿幼承庭训,所以颇精于治印艺术。有“东方音乐奇星”之称的杨仲子,在篆刻艺术上也颇有研究,他是甲骨文入印的开拓者之一。徐悲鸿称杨仲子是以占卜文字入印的第一人,齐白石也曾这样评价“仲子先生之刻,古工秀劲,殊能绝伦,其人品亦驾人之上,余所佩服。”1919年冬直至1920年春,这期间徐悲鸿夫妇都在杨仲子家中做客。两位大师相互切磋技艺、赠送作品,杨仲子为徐悲鸿精工细镌了“悲鸿”等篆体私印。徐悲鸿则为杨仲子创作了水墨、书画作品赠与杨仲子。本次拍品《杨仲子肖像》等5幅水彩作品就是在此期间所绘制,在画的右下角还签署了“至亲爱的朋友杨”的法文以表达对杨仲子的友谊。
1928年早已学成归国的杨仲子,与时已成为大画家的徐悲鸿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徐悲鸿为杨仲子作国画《竹石》,并题字“一卷石,数片竹,无他求,志已足。仲子贤兄哂存戊辰中秋悲鸿”。此为后语。抗战后,杨仲子到了重庆,不幸得了伤寒病,待到病后痊愈,他不禁思念老友,便给当时也在重庆的徐悲鸿写了信。徐悲鸿得知好友大病初愈,欣喜地复了杨仲子一信。
“仲子老兄如晤:久别渴念,乍得手教,喜不自胜,上月余钟志兄曾以近况见告,谓大作在碚之展成绩甚好,中心欣慰。特于兄之病伤寒则未有所知,常闻伤寒不死体必愈健,是知兄后福无量,当前之困,特暂时耳。弟以积劳乃获血压过高之病,去秋几殆,今已大好,惟左耳塞,而失聪为不便耳。兄甲子一周,弟焉能不贺?惟是秀才人情,未免寒酸故态,倘有琼瑶之执,则更喜出望外。弟自有石,但急切未得句,俟他日呈请奏刀。秋凉弟或来北碚奉访。惟安善不宣。
弟悲鸿顿首
六月二十六日
当时杨仲子与徐悲鸿均在重庆,但自1944年起,徐悲鸿得了高血压并肾脏炎,后曾在重庆中央医院住院半年。在廖静文的悉心照顾下,徐悲鸿才度过“病危”,逃离脑溢血的死亡关口。故徐氏在信中才说“去秋几殆”“今已大好”。杨仲子当时不是住在重庆市内,而是住在嘉陵江北叫“盘溪”的石家祠堂这个远离城市的乡村。路途之远,又身体不适,所以双方只好靠书信交流了。在此信件中徐悲鸿为杨仲子六十大寿献上祝福,又提到了自己身边有一些石头,想请杨仲子帮忙篆刻。至此之后双方都未能再重聚,直到徐悲鸿在北京谢世,而杨仲子则老死于石头城,但是他俩的情缘则是天长地久、终身不渝的。《杨仲子肖像》这5幅水彩作品不仅能体现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绘画日渐精进,更是见证了两位艺术大师长达半个世纪友谊的重要信物。
徐悲鸿早年的作品中时常出现的一个女子,那是他的第一任至爱—蒋碧薇。蒋碧薇1898年出生在宜兴一个世代望族的大家庭里,窈窕淑女君子好求,在蒋家教书的徐悲鸿深深的迷恋上了她,而蒋碧薇也被徐悲鸿的气质和才华所吸引,两人决定私奔去日本。后来,徐悲鸿争取到赴法留学的机会,便与蒋碧薇一同去巴黎深造。《蒋碧薇肖像》是蒋碧薇跟同徐悲鸿去杨仲子家中做客时所绘。在作品中的蒋碧薇优雅的坐在桌前,手下摊着一本未阅读完的书本,端庄的旗袍更是把蒋碧薇大家闺秀的气质表现的淋漓尽致。
《杨仲子肖像》等5幅所采用的画纸也极其有意思,是安格尔牌的有色纸,选用这样的纸的目的是为了省掉一个灰的层次,他在高光的地方并没有上多少颜色,用纸的颜色代替了一个最主要的灰的层次,体现出言简意赅之妙。这些作品上可以看到他的一个绘画特点,用背景衬托出人物轮廓,从脖子到肩膀这条轮廓线采用不同颜色的背景色。这条轮廓线里面是极尽变化的,有轻有重、有柔有刚、有硬有软,里面的变化特别丰富。这条轮廓线看得出中国画的功夫,有金石铿锵的味道在里面。徐悲鸿有意加强的光影,加了些许背景的深色,使得整个画面感觉非常和谐,层次也非常丰富,质感令人赞叹,有一种东方绘画中水墨在流动的感觉。我们观看他的绘画都是这样的,老人也有老人皮肤的松弛,壮年也有壮年的肌肉的给人的强烈的直观感受,女人体就更加的细腻、优雅。其中蒋碧薇肖像神态自若,画中人物轮廓与衣服的结构曲线交相辉映,西方的绘画中间有一种特别重要的美就是曲线美,强调曲线美,维纳斯身上可以看到这条曲线。所以徐悲鸿在研习古典写实绘画严谨造型特点的同时掌握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将把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结合起来,追求生动感与逼真感的表现。让艺术的同音者,得以进入关于写实绘画语言的气场,进入到君子之交的情义,进入到可歌可泣的爱情,进入到往日感动的回忆,让观者回到那个年代。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