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吴冠中 雨后山村

图录号:158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吴冠中 雨后山村
图录号:
1583
年代:
1975年作
艺术家:
吴冠中
材质:
布面油画
作品分类:
尺寸:
63.5×87.5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翰海
拍卖会名称:
2016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现当代美术—油画雕塑
拍卖时间:
2016年6月3日-5日
备注:
声 明:
[出版]:《中国艺术品拍卖年鉴—2008》,人民美术出版社,P.350[签名(右下)]:荼,七五吴冠中
(19192010)
在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他的艺术思想与艺术实践不仅在同时代中国画家中独树一帜,而且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不断在中国艺坛引发波澜,进而推动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变化和发展。
他在绘画创作上超越了题材的地域性,不论是北方乡野、江南村镇,不论是巴黎街市、南洋风物,他描绘这些不同题材的油画,有浓厚的中国韵味和中国气派。从70年代水彩、油画质朴宁静的情调,到90年代绚烂深广的气度,反映着画家心境日益趋于自由。这种创作心态与同时期画坛盛行的精雕细琢和借宗教、哲理的象征以自重,成为鲜明对照。吴冠中是以油画家的身份登上中国画坛的。作为一个个人主动选择以绘画为生活目标的人,他比许多同行显示出更突出的独立自主的禀赋。
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吴冠中一直是整个美术界瞩目的人物。除了他绘画创作上不断出人意料的变化之外。还由于他的艺术思想,他所发表的文字和言论引起一轮又一轮的艺海波澜。吴冠中实际上是以画家和评论家双重身份在中国画坛活动的,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美术家中,写作数量之多和影响之大,当以吴冠中为最。

谈风景画
文|吴冠中
住在北方的画家喜欢跑南方,住在南方的画家喜欢跑北方,喜欢跑远处,一直到边疆。我并不反对旅行写生。到新地方,感觉总是新鲜的,容易刺激画意,饱游饫看,搜尽奇峰,历尽名山大川,是为了更能比较、选择、集中更多的美质。但如果(一)只凭到处寻求新鲜刺激作画,当时画来似乎很新鲜,过一时期再看看,便又觉得很一般化。(二)写生只是单纯地对景描绘,尽管东南西北到处跑,我感到跑遍天下也画不出好风景来,因为物景虽新而画面意境未必就新。而且,物境新鲜与否也是相对的,东北人觉得云南新鲜,画到一棵大仙人掌就很兴奋,但云南人看了也许并不新鲜,并不满足。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王国维更提出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见(《人间词话》删稿)。我觉得王国维这个见解是独特的。借景写情,这给风景画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无论是静物或风景,如只是表现了物和景,即使形象如何真实,色彩又多么漂亮,虽能娱人眼目,毕竟缺乏生命力,不能撼人心魂。意境,是作者作画时思索感情的意向。一般说,每幅作品总是有一定意境的,不过意境的高低深浅,那就千差万别,这也就决定着作品的艺术质量。只有意境的新鲜,艺术创造的新鲜,才能使无论东北人和云南人都感到新鲜。
为了画风景,我也曾跑过不少地方,但感到可游的胜迹多,入画的对象少。在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的是风光明媚的湖山,波涛壮阔的海洋,雄伟的雪山,辽阔的草原;新建设更似雨后春笋,遍布在城市和田野中。当我看到这些为我们的劳动所改观了的大自然新貌,内心是激动的,但想坐下来写生,却又感到任何一个局限的角落与方面都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不足以抒写自己的胸臆。我国山水画家往往是先游山,记录游踪,而后组织画面的。我看这一创作方法确是我们的传家之宝。西洋画家一般只是选定一个死角落,所谓“取景”,然后对着描画。这样作画实在太局限,太被动了。难怪美术学校的学生跑来跑去很不容易取到合意的景,我并非有意要全盘否定那些教给初学者的方法步骤,只是想谈谈如何对待风景画的个人意见。
大自然幅度广阔,芜杂的东西多,画风景固然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但仅仅运用这点取舍的手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动割开皮肉接骨髓的大型手术。为了充分表达对象的特色和作者的意境,一幅风景画由几个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对象组成是可以的,是应该的。我自己作画时,也是先游一遍,构思一番,在小本上或脑子里构好图,乃至动手写生时,作成一幅画往往要变换几次写生地点。记得有一次在井冈山画瀑布,我取其上源与下流,写生过程中扛着画架来回跑一二公里。在西藏写生,有许多画面也是半幅在山上取俯视,半幅在山下取昂视。我这种扛着画架画布来回跑的吃力的笨办法,恐怕会贻笑大方:你不能先画小色彩稿回来再组成画面吗?我觉得在直接对景写生中感受较深,无论是捕捉色彩的敏感性和用笔效果等方面是很可贵的,回来制作时往往不能再保留这些优点。这样作画,不仅要衔接上源下流,昂视俯视,更牵涉到东南西北的不同方向,因此除了构图结构和组织问题外,还引出透视和光线等等的统一或合理的难题,有待我们匠心的处理。
人们常谈起风景创作,总说先写生素材,然后回到工作室来创作大幅作品,我并不反对这种山中采矿回来炼铁的办法。西洋的风景画在柯罗(Corot)以前,大都是在室外画些素描稿后回到室内制作的,画得虽细致,但一般总缺乏大自然那种千变万化一瞬即逝的新鲜的色彩感。印象派针对这一缺陷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但印象派绘画只表达一点新鲜的色彩感,正是将风景画局限在一个死角落的始作俑者。一般的讲,油画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色彩,油画风景应该在色彩方面多多发挥其独特性能。风景色彩变化微妙,主要依靠写生,我觉得写生是作风景画的主要方式。写生,并不是只解决素材问题,只停留在习作问题上。我很想尝试在山中边选矿边炼铁的方法,将写生和创作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其实,写生只是一种作画的方式,并不决定其作品是创作还是习作的问题。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我也在绘画的道路上摸索冲撞,几年来在风景画中所以尝试这些办法,无非是想能见景抒情而不局限于见景画景。这里特别要提醒初学者注意:组织经营画面时决不是东拼西凑,弄得庐山和泰山不分,西湖和太湖一色。主要是为了突出主题思想及对象的特色,强调作者自己感受的方面。当我将对象经过大刀阔斧剪裁组织构成画面后,每听到老乡们仍说很像很像时,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吴冠中以旅行写生的方式进行创作,完成了大量风景画。在一幅幅不同地域、不同情调的油画风景中,他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他依仗对视觉形式特殊敏感的眼力,大胆截取最具形式感的景物,纯化景物本身的形体结构和色彩关系,突出自由多变的笔触和色调的表现性,这使他的作品显得单纯而多变,并且总是充溢着生命的动感。从19751978年间描绘鲁迅故里和青岛红楼诸作,到80年代的《高原人家》、《中流》、《家》、《鱼乐》,我们从这些作品里感受到一种音乐性,那是由点、线、面和色彩构成的节奏和韵律。有西方批评家认为,所有的画家实际上都是在追求“一种新的抽象结构,一种新的但是纯粹的形式意味,一种新的、产生于物理视觉本身的真正结构的模式,一种新的、色彩组织的形体”。我们在吴冠中的创作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这样的追求,但这只是吴冠中追求的中间环节,他是通过形式追求意境:“我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美之中,首先需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生涯的核心……”
吴冠中先生的该幅画作《雨后山村》,作于1975年,正值画家五十六岁,向着一个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东方与西方融合中的年代。他一生的艺术路途,也在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合,他以油画比作陆路,水墨画比作水路,朝着自己的目标“水陆兼程”。
七十年代起,吴先生开始水墨画的创作,油画与水墨画互相影响。他的作品,也逐渐地从具象发展到半抽象。如是,他的水墨画带有西画的抽象性,油画带有国画的写意。该幅画作正是如此,在挺拔、繁盛的树林中,可见红色衣装的人活动在白色的房子前,笔法有细有放,率性洒脱。在通透的天空下,层层群山尽现。这像极了中国的高远、纵深的观点。
吴冠中一生对艺术的坚执和迷恋,有如坚守着一种信仰。因不愿违心作“高大全”式的人物画,他改画风景画。在文革时期,吴冠中曾被禁止作画,其后被允许每星期作画一次。因乡下没有画具,就用当地的硬纸小黑板作画板,用农民拾粪的柳条筐作画箱,人们戏称他为“粪筐”画家,而一幅幅感情真挚、乡土气息浓郁的油画都是从这“粪筐”中诞生的。
吴冠中的画作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特色,对于一位画家的风格形成,他认为,风格不应故意创造出来:“风格不是自己造出来,造出来的都是假的。风格是你自己走自己的路,爬也好,走路也好,向着自己的目标去走,留来的脚印,就是风格。风格是你走在前面,留下来的背影。所以,我从来没考虑风格,只考虑真的感情。”从心作画,风格就自然流露。
《雨后山村》,一贯画家其坦率个性,充分体现了画家追求艺术的真与诚。画家在1975年完成该大幅画作,保存至今,如此完好、优良,显得极其难能可贵,也希望该幅画作能架起藏家与画家心灵沟通的桥梁,体味到一位艺术大师高尚的品格。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