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张文新 女人像

图录号:1578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张文新 女人像
图录号:
1578
年代:
1974年作
艺术家:
张文新
材质:
布面油画
作品分类:
尺寸:
33×28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北京翰海
拍卖会名称:
2016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现当代美术—油画雕塑
拍卖时间:
2016年6月3日-5日
备注:
声 明:
[签名(右下)]张文新1974张文新
(B.1928)
在二十世纪中国后半个世纪的美术发展历程中,罗尔纯先生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创作活力的画家。1930年,罗尔纯先生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16岁考入苏州美专学画,师从颜文梁先生,在校期间,即因成绩优异,获得过学校油画写生评奖第一名,得到了作为奖励品的颜文梁先生亲绘的水彩风景画。1951年毕业以后,他先后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艺术师范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工作,直至1990年退休。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罗尔纯先生可以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艺术立场,走自己认定的艺术道路。他执着地在绘画上追求形式表现的自由和美感,强调要在绘画中注入自己真实而强烈的情感。他艺术涉猎非常广泛,善于汲取中外各家艺术之所长,如古典写实、印象派以来的现代绘画、苏派绘画……,他都加以融会贯通,吸收转化,成为自己的艺术营养,最终造就出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绘画语言和风格。罗尔纯先生的绘画,题材广泛,人物、静物、风景皆备,色彩鲜明亮丽,用笔简洁率性,充满韵律和节奏,造型则带有审慎的夸张和变形,整体令人感觉非常的统一和完美。从中,我们可以深深地体味到画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憧憬,领略到他将对生活的饱满情感转化为一幅幅精彩画作的卓越才情。
罗尔纯先生的绘画一直保持着甘美而纯粹的特点,这是他艺术上特立独行的表现,也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相对寂寞的创作状态的反映。近年来,随着罗尔纯先生的精彩画作不断地在人们眼前出现,罗尔纯先生的艺术成就也开始自然地日益受到中外艺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张文新的写实油画
文|邵大箴
艺术中的写实绝不意味着对客观物象的机械摹拟,而是在尊重客观物象前提下的创造。写实,既要追求真实,又少不了概括与提炼。用张文新的话来说,真实和概括“在艺术上是相互依存的”,艺术是“以真实为基础的概括和在概括中体现的真实。”写实造型是古典油画的基础,但不是它的全部,严谨的写实造型如果不表现客观物象的神韵,易流入呆板,这就是人们反复说的绘画“太实则易板”的道理。为避免油画“实而板”的缺陷,张文新努力在动态中把握和表现客观物象。注重写生、速写,注意以形写神,写有鲜活生命的对象,是他油画创作显着的特色。张文新认真对待室内作业,但同时丝毫不放松外出写生,他特别重视速写,他的许多作品不仅通过写生、速写获得素材,而且还以其“速写性”加强作品的生动性。他甚至说:“广义地讲,所有我的画都是‘速写’,在时光不断流转中,捕捉可视形象以及蕴含其内的深意。“他还说:“我们有这样的经验:不会画速写的人往往也是搞创作感觉困难的人,希望世界突然静止好让他慢慢地描.”“描”与“写”的区别在于画家是满足于描摹客观物体的表象,还是面对客观物象时一方面注意理性分析,另一当面用心体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写出对客观对象的感受。“描”是平均地对待客观对象,“写”则是带有感情的刻画。张文新在油画艺术中讲究生动的“书写性”,画中的对象不仅富有内在的动感,而且还体现出艺术家对其独特美的观察与表现。他描写农村妇女在田间劳动的《间苗》(1963)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活脱、富有动感,且相互之间存在有机联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如他为描写左权将军在太行前线指挥抗日战斗的《巍巍太行山》(1979),做了大量的素描、速写和油画小稿,研究各种人物的动作和周围山头的地势及环境,赋予多人物的构图既整体又富有起伏变化。画中不论是写实的人物形象,还是背景上含有写意的山峦、树枝,在造型和色彩语言上都有舒畅的流动感。
张文新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涉猎很广,他钟爱油画及与其相近的水彩、水粉,同时对雕塑创作也很有造诣,如他创作的《鲁迅》(1961)、《读书少女》(1982)等塑像,有极高的专业水平。而在油画领域,他对革命历史、风俗、肖像和风景等题材,都尽心研究,有出色的发挥。他创作了一系列形神兼备的当代知名人物肖像,如《周广仁在练琴》(1962)、《卫天霖》(1973)、《陈景润》(1979)、《戈沙》(1982)、《曹禺》(1983)、《盛中国》(1986)、《柔道冠军唐林》(2000)和一些普通人的肖像如《练琴》(1976)、《穿黄毛衣的滨力》(1980)、《克瑞斯汀》(1997)、《简妮佛·李》(1999)等。他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表情,刻画人物内心世界。他说:“画肖像必然要涉及这个人物的自然特征,社会的、历史的印记、心理状态以及或许只有短暂闪现的表情”。他笔下的人物有吸引人们视觉观赏的“瞬间感”,又有耐人寻味的“持久感”,即体现人性本质一面的特征。张文新认为,画家在刻画别人肖像里,不可能不留下自己的态度。我们也确实在他的肖像作品中,看到了这位富有教养、善于发掘对象人性本质和个性特征的画家的影子。同样,张文新的人格、品性也折射在他的风景画中。画自己的“直接的感受”,用速写的写生方法画风景,是他反复强调和坚持的。他说:“大自然在不断的、永不重复地变化,决定了风景画写生一定是速写的。”他视“不同时”的绘画方法是“观察的规律,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他的风景花之所以动人,也正是由于他善于把“不同时”的造型因素综合在瞬间的表现里,强化了画面时间流动的因素。
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在原理上是互通的,每一位画家应该既是某门类的专家,也应该对姊妹艺术有所涉猎、有所了解。“专”应以“广”为基础,“广”又能使“专”更为深入。两者相辅相成。一位画家不仅不应在造型艺术领域自我封闭,其他姊妹艺术的修养以至文史哲知识也应有所储备。张文新的全面修养帮助他的油画创作达到了今天的高度。他的作品中诗意和音乐节奏感无所不在,即使在2004年他受一张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照片启发创作的《悲歌》,其悲壮的基调鲜明的渗透在造型与色彩之中,犹如一首壮烈的音乐史诗。又如2006年创作的《新船下水》,描写台湾兰屿岛雅美人的拼板彩船为祈求神灵保护和驱赶恶魔而举行的祭祀仪式,举起美丽彩船、充满激情的土著人及在蓝色天空中游动着的、含有象征意义的云彩与黄色飘布,结合成一支欢乐而神秘的交响乐章。总之,张文新笔下的创作或具有震撼人心的史诗性,或富有抒情的美感。他用沉着、稳健、质朴而灵动的笔触,用明快而丰富的色彩,有时欢畅、有时略带忧伤的唱着他内心的歌。他的画不以奇取胜,而是用平中有奇的手段让人咀嚼、回味。他默默的吮吸着民族传统绘画的乳汁,滋养着他对意境和写意性语言的追求。可是,他并不认同时下有人消解油画的语言、一味追求平面效果的“创新”试验,如同他几十年前质疑“单线平涂”的油画一样。他认为,油画的民族风采或民族气派,主要表现于精神,而不在表面的形式。基于这种认识,他至今仍然精力充沛的发掘写实油画的表现力,追求自己油画艺术的完美。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