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吴冠中 1977年作 漓江竹林
图录号:527

拍卖信息
- 拍品名称:
- 吴冠中 1977年作 漓江竹林
- 图录号:
- 527
- 年代:
- 1977年作
- 艺术家:
- 吴冠中
- 材质:
- 漓江竹林
- 作品分类:
- 尺寸:
- 56.5×41cm
- 估价:
- 开通VIP查看价格
- 拍卖公司:
- 拍卖会名称:
- 专场名称:
- 二十世纪中国艺术
- 拍卖时间:
- 备注:
- 声 明:
- 款识:
荼七七(右下)来源:
亚洲重要私人收藏
漓江竹林
「我着力于江山如画的倒影之美,着力于酥软、柔和的情调之渲染,但往往只表现了江山之一角。我想将罗带与玉簪之美,构成酥软柔和的虚实之美,作为充溢整个画面的主角。山之倒影加强了山之层次,但有意无意间又割断了罗带。罗带,那是漓江的命脉。我首先保住罗带的飘逸无阻,不染倒影,且时强调远远近近的山之层次,着意表现玉簪的半透明质感。」
吴冠中《吴冠中绘画形式分析》
唐诗意境的现代演绎
自五○年代归国后,吴冠中走遍中国各地写生,论足迹之广,可谓无与伦比。1977年4月,吴冠中带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生,到广西桂林、南宁写生,而《漓江竹林》正是此时之作。
对于中国艺文创作,漓江堪称江南以外的最受青睐之地。吴冠中文学素养深厚,曾引唐诗「水如青罗带,山作碧玉簪」来概括漓江风景,创作时亦以「山」、「水」元素的张力和映衬为重点。本作以近水远山为基本格局,而不论是山的灰抑或水的蓝,颜色均调校得极其淡雅,以突显江水之柔和飘逸。江水本占作品最大面积,但水中映影增加了山岳和竹林的份量,丰富了本身的层次。艺术家在自叙其漓江作品时曾提及此番用心,而本作不仅作出了上佳示范,亦为传诵千古的唐诗意境,重新赋予现代意义。
突破油画创作的绿色关隘
《漓江竹林》色彩简约,尤以竹林的大片绿色最为瞩目。如此布局看似简单,对艺术家而言却有莫大困难。吴冠中曾经在文章《闲话画竹》提到,声势动人而色调单一的景象,难以发挥油画的色彩斑斓,而气质袅娜的竹林,又不宜发挥油画的粗犷,是以难上加难。面对这一关隘,艺术家自言多次无功而回,亦认为「借用传统中画竹的程序,其实是无济于大局的」;经历反复思考与尝试,他终于得出以下结论:「那一色青绿其实并非单一的青绿,其间色调的递变极为微
本拍卖会推荐拍品
-
萧勤 1989年作 中国之再生
-
赵无极 1950年作 红林
-
赵无极 1949年作 裸女
-
丁雄泉 约80年代作 持扇双美
-
刘玖通 2012年作 行人更在春山外
-
刘玖通 2012年作 大美不言
-
苏笑柏 2010年作 喝采
-
黄钢 2011年作 红尘
-
谢景兰 约60年代作 丹霞照青峰
-
朱德群 1980年作 映红
-
朱德群 1979年作 旭日千里(三联作)
-
萧勤 1995年至2011年作 鸿
-
萧勤 1961年作 道曲
-
许汉超 约70年代作 裁缝师
-
许汉超 约50年代作 巴黎的屋顶
-
许汉超 约50年代作 午间时光
-
许汉超 约70年代作 风箱
-
许汉超 约70年代晚期作 天界阴阳
-
许汉超 约60年代作 宇宙
-
许汉超 约60年代作 科欧劳山
-
许汉超 约50年代作 静物与鱼
-
许汉超 约60年代作 劳动者
-
朱沅芷 1926年作 旧金山街景
-
朱沅芷 1927年作 艺术家
-
吴冠中 1972年作 西柏坡山村
-
吴冠中 1991年作 玉龙山下丽江城
-
吴冠中 1977年作 漓江竹林
-
艾轩 2011年作 人在远方
-
艾轩 2011年作 人在远方
-
艾轩 2011年作 人在远方─女孩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