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 元末明初 释迦牟尼
图录号:1022
拍卖信息
- 拍品名称:
- * 元末明初 释迦牟尼
- 图录号:
- 1022
- 年代:
- 元末明初
- 艺术家:
- --
- 材质:
- 作品分类:
- 尺寸:
- 高51cm
- 估价:
- 开通VIP查看价格
- 拍卖公司:
- 广州华艺国际
- 拍卖会名称:
- 2019春季拍卖会
- 专场名称:
- 静观——历代造像及宗教艺术品
- 拍卖时间:
- 2019年08月10日-11日
- 备注:
- 中原木雕朱漆该像具有元末明初宫廷风格造像的艺术特征,展现了元明宫廷造像在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上一脉相承的关系。造像螺发规整细密,额部宽广,大耳垂肩,眉眼到鼻翼的处理过渡得自然流畅,两颊饱满,下颌圆凸,显现了佛陀超于凡俗的庄严和寂静的圆满法相;上身着袈裟,下身着僧裙,整体浑厚健硕,身姿挺拔,腹部束腰,衣纹的翻卷犹如丝织物般有质感,灵动飘逸,极富层次感,突出躯体的自然起伏变化;左手置于膝上,结禅定印,右手置右膝结触地印,正是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降魔成道的姿态;佛陀手臂圆润自然,柔软而富有弹性,下身呈跏跌座,盘腿的处理健硕有力;莲座造型周正,形制美观大方。整尊造像工艺精湛,制作考究,木胎外罩朱漆,因年岁久远漆质开片呈蛇腹纹,乃典型木质宫廷风格造像。整身体量较大,雕刻艺术水平极高,完美诠释了佛陀“相好”的特征。流畅的服饰线条与斑驳的岁月之痕,尽显佛像历经的悠悠岁月,成就了一件精美的古代宫廷风格雕塑艺术品。从造像的开脸和肢体肌肉的表现方式来看,继承了元代宫廷造像的艺术特点,同时其衣纹等细节的处理又初具所下承明永宣造像华丽辉煌的端倪。对比香港苏富比2013年秋拍中的一尊明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可见其艺术风格的承启关系,该像在当时创下了逾2.3亿港元的高价,可见明早期宫廷造像的重要性。明代宫廷造像由宫廷专设的造像机构——御用监“佛作”具体承办,明人刘若愚《酌中志》中有御用监造办佛像的明确记载。在中原佛教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藏传和尼泊尔造像的特点,形成了学术上所说的汉藏风格,这一类汉藏风格多为金铜造像。佛作造像机构除了制作金铜也会有木胎、脱胎夹纻、泥塑等材质,这些材质多表现为汉传气息更浓郁。木胎宫廷风格造像因为集合各个主流地区工艺之精华,北方主要为山西地区,南方主要为江浙地区,又与北京地区的审美情趣交融形成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变的木胎宫廷风格,与地方造像区别开来。其艺术风格我们可以从这尊造像中窥见一斑。在传世的各类造像中,精品木胎造像大多已于晚清民国时期流失海外,加之历史上绵延不断的战火和社会动乱,能留存至今的实为弥足珍贵。木质本身具有生命力,与人亲近感,如同中华文化赋予造像艺术特有的意象性特征,数百年的时光也赋予木材独特的韵味,这些以木质为载体的岁月留痕,更自然温润,更能打动心灵。参阅:1.明代十五世纪永乐时期 官造木胎金髹药师如来佛坐像,高93公分,《中国佛教寺庙宝藏-散华聚念》(应真藏,2014年),第113页,北京保利2015春拍Lot 7570,成交价RMB 4,025,000。2.香港苏富比2013年10月8日,Lot 3075,明永乐 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成交价HKD 236,440,000;
- 声 明:
本拍卖会推荐拍品
-
* 清乾隆 文殊菩萨
-
* 清康熙 无量寿佛
-
* 清乾隆 红度母
-
* 17/18世纪 尊胜佛母
-
* 17/18世纪 不动明王
-
* 17世纪 大威德金刚
-
* 15世纪 佛母与大成就者
-
* 13世纪 释迦牟尼
-
* 元 宝冠释迦牟尼
-
* 明 雪山大士
-
* 明 达摩像「林青」款
-
* 元 观音坐像
-
* 元 自在观音
-
* 明 弥勒佛
-
* 明 阿弥陀佛
-
* 明 雪山大士
-
* 大理国 11/12世纪 观音菩萨立像
-
* 1647~1716 禹之鼎(款)十八罗汉
-
* 元宣光 妙法莲华经
-
* 清初 罗汉
-
* 元末明初 释迦牟尼
-
* 元/明 泗州大圣像
-
* 明早期 关公像
-
* 清中期 阿难与迦叶 (一对)
-
* 明末清初 地藏王菩萨
-
民国 大悲法师绘灵隐寺地图、《大悲法师禅余集》一套两册、信札两件、照片两张
-
民国 念珠
-
* 民国 贡器
-
* 明 兽面纹觚
-
民国 禅板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 古董珍玩——瓷器·玉器·工艺品(600)
- 广东美术百年作品(269)
- 现当代艺术(86)
- 近现代书画(133)
- 余香集——宫廷及重要艺术珍品(159)
- 典雅生活艺术——珠宝·潮玩·钟表·欧洲古董(322)
- 物外——古代书画及文人书房(165)
- 稀世真藏—名酿·养生·金工雅器(501)
- 南张北溥——张大千 溥儒作品集珍(43)
- 静观——历代造像及宗教艺术品(67)
- 百年开化——近现代名人书法专场(94)
- 吾吴守正——从愙斋到梅景书屋专场(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