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林风眠 戏剧人物:三岔口 林冲

图录号:2212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林风眠 戏剧人物:三岔口 林冲
图录号:
2212
年代:
艺术家:
林风眠
材质:
彩墨 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21×14.5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上海朵云轩
拍卖会名称:
2017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现当代油画雕塑专场
拍卖时间:
2017年06月25日-26日
备注:
声 明:
出版:《秦川文集》第367页,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签名:(正)林风眠“游走当代”
—四川省社科院资深研究员秦川藏画专题
林风眠《戏剧人物:三岔口林冲》、《武生》
吴冠中《巫山一暼之二》、《巫峡写生稿之四》
认识这几位画家,有偶然也有必然。
1975年离开剧目工作室后,我调到四川人民出版社从事文艺编辑工作。由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曾参加编撰《中国歌谣资料》1—8册、《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国戏曲史》,1962年还印行了四川省文化戏曲研究室的内刊本《川剧传统剧目目录》,加之北大校友遍及全国主流文化阵地,师长们又德高望重,所以得到机会,陆续编辑了一些较有影响的书籍,例如:1977年《周总理诗十七首》、1978年参与发起、编纂《鲁迅大辞典》(其间协助社里编辑吴作人、常书鸿、林风眠、黄永玉的《美术参考》)、1979年《中国文学辞典》14册、1981年王朝闻的《开心钥匙》等,也结识了很多中国文学艺术界赫赫有名的作者。
在社里,社长崔之富和总编辑李政常常委以重任,放手让我工作,给予很大自主权,因而找我出书的作者较多,有时涉及到美术、教育方面的也与我沟通,希望我出面做社里工作,就这样,渐渐和美编室志趣相同的王伟同志建立了熟识的关系。
这时候王伟同志正在参与、着手编辑林风眠、吴冠中、关良等同志的画册,与作者书信、电话多有联系,关系亲密。己移居香港的林风眠同志托人送来一些画作赠给王伟同志,其中有些戏曲人物和风景的小画,可能是林风眠同志的旧作、或者是创作原素,王伟同志认为简单丁,就给了我这个不怎么懂画的人,而当时的我也没觉得有多么珍贵,理所当然的受之无愧了。
从七十年代末起,我在编辑工作之余开始从事鲁迅、郭沫若等现代作家的系统研究,积累了许多素材,写下了十几万字,有的短文零星见诸报刊,也有了成书的念头。崔之福、李致同志都很鼓励,王伟同志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是鲁迅、郭沫若、巴金这三位的话,吴冠中崇敬鲁迅、关良与郭沫若和巴金的关系非同寻常,你也认识,我再牵牵线,争取让两位给你设计装帧。说者有心而听者中的我却无意,真的没有意会啊。不久就接到关良同志来电,说李致和王伟同志郑重向他介绍了我,又说想看看我的文章。随后,我寄去部分郭沫若研究的文稿,请他指导。不满两个月,关良同志就来电说:文稿已读、也请熟识的专家一起座谈过,大家对文稿有赞赏也提出一些意见,激励我努力研究,早日写出一部不一样的专著来,接着又说,近日从旧作中翻检出几张国画,有一些创新,不很成熟,但意义大,自己还是满意自己这个年龄不忘初心,趁现在出版社有人在沪,随后带给你,大家共勉。大概过了三个月,为前次来电还在兴奋的我,尚未平复激动心境,又接到关良同志电话,他说现在年纪大了、身体渐渐衰老,乘现在脑海中还有四川印象,斟酌良久,觉得还是用不常画、但更能表现的油画又画了两张风景小画,晒干后就寄给我……多年后,每当我看见这些画作,脑海中就浮现出一位慈祥老人的面孔,似乎总在生活中注视着我,关照着我,激励着我。
1978年在乐山宣传部同志的介绍下,与写生中的吴冠中同志第一次见面。1979年3月出出差重庆期间,受出版社委托,在西南师范学院与吴冠中同志见面,初步了解双方的出版建议。10月列席全国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由李致同志牵线,王朝闻、赵朴初同志做东,与吴冠中、张仃同志见面、聚餐,第二天单独与吴冠中同志商议出版事宜。其实,在王伟同志编辑吴冠中画册之前,由于当时的美术界对吴冠中同志或多或少带有争议,社里同样存在不同意见,该画册是否列入出版计划一直犹豫不决。而我不仅与吴冠中同志见过面,聆听教诲,还多次电话联系,对其学识的渊博,创作的严谨,画风的清新,是极其钦佩,多次向李致同志进言,表达可以出版的意见。这些意见,王伟同志都一一告知了吴冠中同志。所以,到八十年代以后,即便我已经离开出版社,但在黄源、王朝闻等同志的关怀下、在王伟同志的促进下,我与吴冠中同志的关系不仅没有疏远,志趣的趋同中,更明显有了君子之接如水的境地。到九十年代初止,我前后收到吴冠中同志赠送的设计稿、画作近十多幅。但令人郁闷的是,出版时,多幅设计稿没有通过当初出版社的关卡,被严重埋没,让人欲哭无泪。
1979年10月列席全国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近一个月在京时间,先与李智同志一起拜访了矛盾同志,巴金同志,幸运的得到两位老人的题词。接着拜访邓颖超同志,向她介绍《周总理诗十七首》出版后的发行情况,并在邓颖超同志身边工作人员地帮助下,结识了吴作人、江丰、叶浅予、华君武、李可染、周思聪、李苦禅、关山月等同志。
经北大师长、同学介绍,认识了范增、崔子范、黄均、龙瑞、贾又福等同志。之后与廖静文同志详谈《向东—回忆徐悲鸿》一书出版事项,出示徐悲鸿弟子所藏徐悲鸿的油画作品《向至》相片,询问能否作为书籍封面,得到认可,但遗憾该书由于稿酬及其它问题,最后不了了之,1982年书籍内容经过补充后,命名《徐悲鸿一生》,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我个人认为,这是四川人民出版社的一个损失。
1986年7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准备在湖北武汉大学召开一个研讨会,我正好有事出差在武汉,王瑶师遂命我联系武汉大学中文系的学兄,安排会议事宜。期间,学兄的夫人是一个画谜,因而陪他们夫妇去看了一个老画家李青萍的画展,看完画展,我对画家本人的坎坷经历、坚强生活、奋斗绘画不息的作风由衷钦佩,并说这是第二个吴大羽啊,应该让人知道了解这个画家。学兄很赞同,提议最好有出版社来出版画册,他可以先派弟子去联系作者和湖北的出版社,而我大概觉得自己曾经在出版社工作过,可以在四川或其它有过关系的外省出版社想想办法。回到成都,联络数星期后,严酷的现实摆在眼前:画家本人没有名声,历史问题留有尾巴,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学兄那里的情况也大抵如此。我想此事也就蹉跎了吧。谁知道第二年除夕,学兄寄来一个大包裹,五大张李青萍同志题了我本人上款的油画,还没等我去信询问来由,学兄的电话就来了,说他的弟子多次去江陵县探望李青萍同志,后来后告知李青萍同志的生活很清贫,出版的事情虽然不能马上实现,但现在帮助一下李青萍同志还是能够办到的,而且李青萍同志不但没有怨言,还主动要送画给我俩,他没有同意赠送,遂做主买了一些画作,分给我五张。此时我感觉学兄的办法在理,也就去办理了汇款。这件事后的两三年时间里,无论我和学兄这么拒绝,李青萍同志都会在春节前夕寄来几张画作,而且坚定的分文不取,说,如果收就是贬低她的人格。时间仿佛停顿,这是怎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高山仰止的女画家!
本文原名《往事一一记我与画家的交往》,曾载1993年《出版通讯·我的编辑生活》,摘取部分,谨以此文作为文集的代后记,过去、现在、将来,是为纪念。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