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关山月 天池飞瀑

图录号:7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关山月 天池飞瀑
图录号:
7
年代:
1972年作
艺术家:
关山月
材质:
立轴 设色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144.5×105.5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广东崇正
拍卖会名称:
2017年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岭南双擘·关山月黎雄才书画精品
拍卖时间:
2017年06月14日-15日
备注:
声 明:
题识:一九七二年于北京,山月画。
钤印:关山月印如欲竞投本件拍品,敬请与本公司提前联系,办理特殊号牌方可竞买。

关山月《天池飞瀑》:
从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之行聊起
撰文_林若楠
故事得从1961年讲起。那一年,傅抱石和关山月相约去北京商量重新绘画《江山如此多娇》的事情,由于当时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巨幅画作,时间太过仓促,且又是两位画家第一次合作,所以傅抱石、关山月都认为该作还有可以补正的地方。后来,周恩来总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认为原作还是不错的,取消了这个计划,改由国务院办公厅安排两位画家到东北游览写生。这就是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之行的由来。
虽然说,傅抱石、关山月于1959年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的,但不可否认,在新中国画史中,这幅具有纪念碑式意义的巨作,几乎为新时代的山水画找到了一个经典样式。而傅抱石和关山月之间良师益友式的情谊,也是因《江山如此多娇》的诞生而拉开了帷幕。
1961年6月,傅抱石、关山月前往东北三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旅行写生,其中,在长白山和镜泊湖停留的时间较多,创作也较丰富。傅、关一行于6月14日抵达吉林省长白山林区,第二天登上长白山山麓,看到了传说中的天池、林海之胜。对于金陵傅抱石、岭南关山月这两位南方画家来说,长白山雄浑壮阔、苍凉浩瀚的风景,是别开生面的。两人都以“长白山天池”为写生对象,留下了多幅作品。
关山月在表现长白山天池时,经过反复的构思,揣摩,经营,从现在留下的几幅描绘天池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作画时的思考,和画面经营方法的变迁。《长白山天池》是关山月完成于长白山麓的一幅小品式作品。在这幅写生作品中,天池只占了画面的一角,主要表现前景的山石,笔墨粗辣苍拙。另外一幅描绘天池的作品《天池林海》则在长春完成,是以横幅的形式呈现。同年初秋,关山月于青岛又画了一幅《天池林海》,并题款:“天池林海。一九六一年初秋于青岛画长白山拾稿。”与关山月的局部取景式构图不同,傅抱石的这幅《天池林海》是以全景式构图来表现长白山天池的壮阔。
评论家刘曦林先生曾于1987年访问过关山月,并写下《隔山书舍艺话》,其中记录了与关老当年的对话。关山月讲到:“我与傅抱石比较合得来。画《江山如此多娇》相处半年。东北之游,时间也较长,前后三个月,这是第二次合作。友情,良师益友很重要,环境条件很重要。东北之行的计划,一起研究,走一段,停一段,走半月,停半月,停在有创作条件的地方……当年,傅抱石兴致特别高。最后回到青岛时间长一些,搞了些创作,举行了观摩。我们两人也相互观摩,交换意见,气氛很好。”
傅抱石也在1964年出版的《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画选》前言中写到:在我们近四个月的共同活动中,只要有所惑的话,就随时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交换、研究,有时候争论争论,这是我们认为最有意义的一点。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这样结合当前的生活和创作来共同探讨问题,是有利于彼此的思想和业务提高的。我们画长白山、天池和林海,画……因为我们是形影不离的,不是‘望衡对宇’,就是‘比门而居’,一幅未竟,往往几次丢下画笔坐拢来议论一番,互相琢磨,互相帮助,所以就我们个人来说,这段生活也是不可多得的。”
可见傅、关东北之行,相互切磋,对他们中国画艺术升华的积极作用。1961年9月,关山月在渤海湾画的这幅《长白飞瀑》,可以看到傅抱石对他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关山月几乎所有的代表作都源自长期旅行写生的经验,六十年代与傅抱石的东北之行,无疑是其艺术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在这趟旅行中,关山月从傅抱石处获得一种启发,在笔墨的运用上,对傅氏散锋笔法的学习,使得关山月原本稳健扎实的笔墨增添了轻盈灵动之气;而在总体画面的把控上,也一改早期的清丽柔媚,呈现出了雄伟辽阔的架构。
到七十年代,关山月的艺术创作已进入成熟期。根据关山月年谱的记载,1972年6月至年底,关山月居北京半年,《天池飞瀑》正是诞生在这个时期。这件关山月拾稿于东北之行的《天池飞瀑》是关山月此类题材创作中尺幅最大,画面最精的一幅,这件作品可以说是关山月的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佳作。
首先,作品的描绘对象取材于六十年代东北写生之长白山天池飞瀑。如果将此件作品与前文出现的几幅同样描绘天池飞瀑的作品对比,可以清晰看到关山月这十年作品风格面貌的演变。
然后是中西融合的实践成果。关山月秉承岭南派先师高剑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理念,在中国画中融入了西画的写实成分,其山水画作品绝大多数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实境感。这幅《天池飞瀑》的构图采用焦点透视,巧妙地将西方写实风景的技巧融入到山水画之中。
再者,七十年代,关山月的笔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高剑父、傅抱石等师友对他的影响已被消解,转化成关山月自成体系的笔墨语言。这一阶段,关山月作品中的笔法线条都透着一股峥嵘之气。
最后,不得不提作品中“红光亮”的主题色彩。1971年,日本著名美术评论家宫川寅雄访问中国,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面见关山月。关山月从“干校”回到广州,在上级部门的安排下,会见宫川寅雄,终于告别了“劳动改造”的阶段。重拾画笔,欣喜之情难于言表,加上时代浪潮对艺术作品的宣传诉求,创作于1972年的《天池飞瀑》与这个时期关山月的其他作品一样,有着“红光亮”的鲜明主题色彩。
从早期的抗战画,到《江山如此多娇》,再到讴歌新中国的建设,关山月的山水画作总是离不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可以说,勤奋的关山月毕生都在完成“笔墨当随时代”信条的践行,《天池飞瀑》是其艺术成熟时期一件集大成的精品巨制!
在山石的表现上,画家遵循了西方风景写生“近实远虚”的方法,对近距离的山体用较重、较实的笔墨来刻画,明暗关系突出,而远处的山体则虚化处理,营造了立体的三维空间。
画家用了简练概括的语言来塑造飞瀑的造型,着墨不多,却将水流的走势、速度感,乃至悬在水面上的雾气都有十分精彩的表现,颇有大气滂沱之感。轻松概括的用笔,将湍急的水流描绘得十分生动,如闻其声。
画面中的实境感还体现在:近处的山石、树木色彩浓重妍丽,用笔果敢,刻画到位。
近景处的岩石,造型愈加饱满,用笔更为肯定。长在山上的树木,繁茂、鲜艳,虽是深秋时节,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与当时的历史情境,与关山月作品中一直以来乐观、积极的美学思想是契合的。
关山月的山水画中,出现人物的作品并不多见。画面最前方五个小人物的出现为这张作品注入了故事性,使得此幅作品不再只是一张普通的山水画佳作,它被赋予了鲜明的主题性。
到七十年代,关山月的艺术创作已进入成熟期。1972年,关山月拾稿创作了尺幅最大的一幅《天池飞瀑》,这件作品可以说是关山月该时期的一件经得起推敲的佳作。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