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明末清初 铜制台几炉

图录号:24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明末清初 铜制台几炉
图录号:
24
年代:
艺术家: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10.5×17.3×9.9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福建东南
拍卖会名称:
2016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乘物游心——文房清供专场
拍卖时间:
2016年10月30日
备注:
声 明:
底款: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彝器式样繁多,其造型由时任礼部尚书吕震及群臣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选历代铜器精美者并参照皇府内藏汝、官、哥等名窑瓷器样式而成。此款即彝谱中所载台几炉。其口长方,口唇平薄,颈部微微内敛,腹部斜出,四壁相交处转折圆滑。腹底为斗形,铸印“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盖上雕刻卷云纹,配红木座盖。底座四条棱边承接炉身,座的牙面上刻纹饰。整炉体形优美,置之文房案几,顿生高贵雅致之气,实为一件难得的铜炉精品。
寂寂宣炉一炷香
文/苏权舆
古玩之中,何物最足以令人惬心?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或许因人而异,《沈氏宣炉小志》认为“古玩中之足以惬,所好者惟铜炉为最”,在作者所生活的时代,铜炉被收藏家们朝夕拂拭,时时把玩,从质地、颜色、款式、工夫等不同角度品赏,摩挲抚弄,甚至“以火炼之”。“炼炉者,视炉之大小、轻重。放火得法,其色或日渐以深,或日渐以淡。深有深妙,淡有淡妙,皆能如意而偿。亦或其光,迥出意外,此所谓为其事有其验者也。而赏鉴家相率把玩,亦得以不厌而惬心。”
文房案头放置一鼎铜炉,其古雅深沉的韵味便油然而生,“晖晖明月转西廊,寂寂宣炉一炷香”,颇能够激起无尽的遐思。清代冒襄为爱姬董白所撰写的《影梅庵忆语》中提到:“寒夜小室……堂几错列,大小数宣炉,宿火常热,色如液金粟玉。细拨活灰一寸,灰上隔砂选香蒸之,历半夜,一香凝然,不焦不竭,郁勃氤氲,纯是糖结。热香间有梅英半舒,荷鹅梨蜜脾之气,静参鼻观。”在更深露重的寒夜之中,房间里却陈设着数只铜炉,当中煨着热香,炉烟袅袅,芬芳氤氲,这样的情境,果然是惬心无比。《长物志》中说:“三代、秦、汉鼎彝,及官、哥、定窑、龙泉、宣窑,皆以备赏鉴,非日用所宜。惟宣铜彝炉稍大者,最为适用。”可以说,铜炉是兼具了实用性、鉴赏性与收藏趣味的书房雅物,格调之高尚,远非俗器所能比之。
铜炉的品鉴之所以蔚然成风,滥觞于明朝宣德年间。据清代文人王应奎在《柳南随笔》中记载:“明宣德时,内佛殿火,金银铜像融而为一。遂命铸炉,凡铜炼六火则露宝光。上命加火一倍,炼而条之,复用铜铁为筛格,以赤火镕条,取其极清而滴格下者为炉,存格上者制他器。此宣炉之质也。”宣德年间的一次佛殿失火,金银佛像融化为一,成为了宣德炉诞生的契机。而经过工匠巧妙熔炼而制作完成的宣德炉,由于铜中含有金银,因而重量异常压手,宝光融融,非常难得。《池北偶谈》中亦有类似的记载:“宣庙时,内佛殿火,金银铜像浑而液。又云:宝藏焚,金银珠宝与铜俱结。命铸炉。宣庙询铸工铜几炼始精?工对以六火则殊光宝色现。上命炼十二火条之,复用赤火熔条于铜铁筛格上,取其极清先滴下者为炉,存格上者制他器。炉式不规三代鼎鬲,多取宋瓷炉式仿之。”
当然以上流传于笔记中的记载或许是文人之间的轶闻传说,例如《宣德鼎彝谱》当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宣德三年,暹罗国王进贡风磨铜数万斤”,此处的风磨铜即所谓黄铜(铜锌合金),宫中便以此铸造铜炉,因而质量大为提升。但无论是何种缘故,宣德炉都因其质地、色泽、形制上的精妙,成为了收藏者们所心心念念的珍藏,早在明代就已经十分贵重。晚明大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感慨:“近日宣铜一炉价百四五十金,焉能办之?”正因如此,自此以后,“宣德炉”几乎成为了宣德已降乃至清代民国铜炉的通称,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从工艺上,后世的工匠们往往都尽力贴近于宣德炉的范式。
1410g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