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董欣宾 画松石图

图录号:1327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董欣宾 画松石图
图录号:
1327
年代:
暂无
艺术家:
董欣宾
材质:
纸本水墨
作品分类:
尺寸:
138×68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翰海
拍卖会名称:
2016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当代书画(一)
拍卖时间:
2016年6月3日-5日
备注:
声 明:
董氏从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中总结出其独到的“数布”理论,并以此将“美性”思维落实于画面章法、笔墨等等的平衡布局上,其言:“数布的目的,从理性规律讲,是要达到使力的分布等于0,从美性规律讲,是要达到‘最佳’”。而“0”或“最佳”的数布美学一方面体现出其对现代科学理论的借鉴,如普利高津“耗散结构论”中所谓各种力量之间的交换与耗散;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对传统八卦、九宫原理的精深体悟与灵动转化。
董氏既不认同研究者将其绘画列入“新文人画”,也不认为自己的绘画纯属传统绘画范畴。其自认绘画基本性格为“主动交流型”,基本特征为“冷抽象、热表现”,即外在表现为形象的直觉综合,在类相法则的造型中凸显强烈的外张感染,而内在结构是严格而冷静的点线均衡占位,犹如抽象而又和谐的天地布局。
“彩墨之别”是指其作品于多样变化的表现形态中,可简括为色彩与水墨两系,但其中往往相互交错而又殊途同归,归于“美性”的一致彰显。
董氏尤爱画树,于松树、杂树最甚,以其最合自身性情。曾撰《树我合说》一文,一方面阐发树的空间占位:即前后左右四面出枝;另一方面嵌入树我同构的生命体悟:即生、伤、死、残的质性变化。在时空双相的栖托共鸣中紧紧联系着自我的艺术生命:或生的欣欣向上,或残的劫处逢生,或伤的盘崛顽强……
1996年,由董氏与其弟子兼挚友郑奇耗费多年调研所撰《无锡县社队工业年谱》正式出版,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暨乡镇企业发展研讨会。此部关注国计民生之作,以当时的中国第一大县——无锡为考察对象,以一百多万人四十多年的精神阵痛和数千卷档案揭示中国社会转型的若干问题,并提出“农属工人阶级”(即今天的“农民工”)和“半转移”(即后来政府所提“农村城镇化”)等新观点,体现出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1990年,董氏于元月病中作成此诗,“悲欢无论学问事,青丝发白均如许;此生宛若云一朵,来是乌有去子虚。”几分执守,几分虚顿,实为天地生人之体悟。斗转星移,至今岁元旦已是整整25年,再次吟咏,不甚唏嘘。

董欣宾(b.1939)
董欣宾,生于1939年,1945年拜无锡书法家张云耕为师学习书法,1953年拜名家秦古柳为师学习传统中国画,195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学美术班,1962年入伍,1968年转业,当印刷工人。1975年在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当中医。1979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成为刘海粟院长的山水画研究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班,现为江苏国画院一级美术师,著作有《欣宾画集》、《中国画对偶范畴论》、《六法生态论》等。
董欣宾擅长山水、人物、花鸟。擅理论研究,兼及书法、篆刻、诗歌、散文、武术、医学、哲学等。1985年起,由其学生、著名美术史论家郑奇协助,合作完成《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太阳的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等具有开拓性、体系性的理论著作。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江苏省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参加国家级、世界级大型艺术展览。董欣宾集中西古今之大成,有严格的中国画本体学研究深度,理法兼备,笔墨恣肆,狂放中表现出至高的精神境界与艺术技巧,继傅抱石之后开创了江苏画派崭新风貌,成为具有流派性影响的一代大家,他的过早辞世是中国画坛的一大损失。

天地生人·董欣宾
文|邓锋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庄子《天运》开篇即问。
《鹖冠子·度万第八》有曰:“天者,神也;地者,形也。……天人同文,地人同理……所谓天者,非是苍苍之气之谓天也;所谓地者,非是膊膊之土之谓地也。所谓天者,言其然物而无胜者也;所谓地者,言其均物不可乱者也。……”
嗟乎!此问何所依?此答何所据?
天地之大,茫茫乎其亦难详也,蹇蹇然不敢谓之有无,何以观之哉?
然天地交汇,摩荡和合,万物生焉。人禀天地之灵,命属阴阳之数,故能上仰下俯,为之立心,为之代言,为生民请命。
①无锡董氏,自号“天徒”,欣然为宾,借天地而居,
②“居分为二,上六、下一”,
③无上无下间论说天地之玄微、艺事之原道。其精易经、观风水、通医术、辨音律、习武术、善相面……此乃穷究天人;
④又融贯画学,论对偶、研六法、构本体,发而为“魔语”,
⑤践行求“美性”。
⑥成于画,则生气流转、情溢言表、势不可遏。
或烟霞漫卷,五色秾艳;或铁画金钩,淡墨轻舞;此中真意,唯恍唯惚,恍惚混成,先天地而生。生者何焉?笔痕墨迹,难觅端倪,物非物,象非象,物在物中,象在象外,可谓探道,可谓骋气,空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间不假造作,印存真性。
或红日云天,熠然生辉;或残勾孤照,悲风伴月;日月消长,时序调和,本是清明华光,却转风雨晦冥。天地大化,生息无常,可悲乎?可叹矣?
或借物显形,山重水复;或生灵同感,树我合一。夫山者,巍巍然而为万民之所瞻仰也;夫水者,君子以之比德,遍予而无私也;夫树者,挺挺然而展有生之美德也;夫人者,天地之心,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故仁山智水,草木同朽。发而有感,触而生情,虽造化无私,却情生意动,汩汩乎不可止。
董氏之画,启于天地之奥妙,发于数布之奇构,⑦呈以冷热互融、彩墨之别;⑧幽形潜蕴,探天、地、人、物之同构,求古今文化之通达,写生、伤、死、残之哀乐。⑨
贾雨村云:“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两种,余者皆无大异。……”
董氏以修治天下为己任,着眼于传统文化之阐发,致力于中国绘画学科之建构,关注于民生而谱写社队工业之年谱……⑩人者通仁,此大仁也。
甄士隐注《好了歌》言:“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董氏《雪》中题记:“踏雪寻异境,水寒雪峯远……寄语孤独者,山深不可居”。一元复始,又归于零,飞鸿无计,何处可栖?好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呜呼!“此生宛若云一朵,来是乌有去子虚”!
余窃以为未然:生人如斯,大仁立世,艺文驰传,又何愧天地乎!
观者何感?又欲何言?
后学邓锋谨识
乙未岁末、元月开新之际于望京寓舍
《天地生人·董欣宾》注释:
①宋儒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称“横渠四句”。董氏以此为终生追求,并受家乡东林先贤之激励,书斋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对联。
②董氏自刻“天徒”、“天地居”、“谈天说地”、“代天设地”等印章数枚,自撰“天地居赋”,并改名中“兵”为“宾”,其家属曾以“欣然为宾”为展纪念其逝世十周年。
③董氏“天地居赋”中曾自嘲自解其所居环境:六楼有一小套住房,一楼有一中套住房,六楼为最顶层,一楼为最底层,无上无下,故称之为“天地居”。
④董氏深研《周易》,撰有《中国风水学术记悟》,精于形意、八卦等内家功夫,又曾研究五行、内经,于传统中医理论与实践颇有造诣。
⑤董氏与其弟子兼挚友郑奇先后撰写数本着作:《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中国绘画本体学》、《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又简称《魔语》),皆围绕“中国绘画学科建设之研究”展开,此研究于1997年获“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
⑥“美性”概念为董氏所独创,意指在“理性”与“感性”交互之间的艺术思维心理。其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天、地、人三个方面阐明白文化(欧美)、黑文化(非洲)、黄文化(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的成因,经过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生态进行深入对比研究后,进而提出中国文化生态的形态特征正在于“绘画”,其质态为“美性”,这一判断既是对中国绘画文化特质的新解独论,又揭示出中国绘画转向现代形态的巨大活力。
⑦董氏从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中总结出其独到的“数布”理论,并以此将“美性”思维落实于画面章法、笔墨等等的平衡布局上,其言:“数布的目的,从理性规律讲,是要达到使力的分布等于0,从美性规律讲,是要达到‘最佳’”。而“0”或“最佳”的数布美学一方面体现出其对现代科学理论的借鉴,如普利高津“耗散结构论”中所谓各种力量之间的交换与耗散;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对传统八卦、九宫原理的精深体悟与灵动转化。
⑧董氏既不认同研究者将其绘画列入“新文人画”,也不认为自己的绘画纯属传统绘画范畴。其自认绘画基本性格为“主动交流型”,基本特征为“冷抽象、热表现”,即外在表现为形象的直觉综合,在类相法则的造型中凸显强烈的外张感染,而内在结构是严格而冷静的点线均衡占位,犹如抽象而又和谐的天地布局。“彩墨之别”是指其作品于多样变化的表现形态中,可简括为色彩与水墨两系,但其中往往相互交错而又殊途同归,归于“美性”的一致彰显。
⑨董氏尤爱画树,于松树、枣树最甚,以其最合自身性情。曾撰《树我合说》一文,一方面阐发树的空间占位:即前后左右四面出枝;另一方面嵌入树我同构的生命体悟:即生、伤、死、残的质性变化。在时空双相的栖托共鸣中紧紧联系着自我的艺术生命:或生的欣欣向上,或残的劫处逢生,或伤的盘崛顽强……
⑩1996年,由董氏与其弟子兼挚友郑奇耗费多年调研所撰《无锡县社队工业年谱》正式出版,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暨乡镇企业发展研讨会。此部关注国计民生之作,以当时的中国第一大县——无锡为考察对象,以一百多万人四十多年的精神阵痛和数千卷档案揭示中国社会转型的若干问题,并提出“农属工人阶级”(即今天的“农民工”)和“半转移”(即后来政府所提“农村城镇化”)等新观点,体现出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1990年,董氏于元月病中作成此诗,“悲欢无论学问事,青丝发白均如许;此生宛若云一朵,来是乌有去子虚。”几分执守,几分虚顿,实为天地生人之体悟。斗转星移,至今岁元旦已是整整25年,再次吟咏,不甚唏嘘。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