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佚名 清 广州十三洋行

图录号:190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佚名 清 广州十三洋行
图录号:
1903
年代:
艺术家:
佚名
材质:
油彩布面
作品分类:
尺寸:
49×60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134906
USD:17292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翰海
拍卖会名称:
北京翰海 2005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油画雕塑 总成交额:8451.63万元 成交率:86%
拍卖时间:
2005年12月10日
备注:
声 明:
中国早期油画,事实上都是中国画家的西画试验。此作最能代表这个时代的油画特征,画的是广州十三洋行,广州十三洋行是清朝中国对外贸易区,位於今天东至仁济路,西至衫木栏路,南至珠江岸边,北至十三行路的一片地区。十三洋行形成於清初,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止对外贸易。但是,各国每次到中国朝贡,除带来给皇帝贡品外还带来大量的货物,朝贡的船只到了广州后,贡使奉表进京朝贡,而其它货物则就地贩卖,然后“其船置办国需随汛回国”。这就形成了清初十三行对外贸易的起源。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允许发展对外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个地方为通商口岸。但到了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又限定只开放广州一地通商口岸。直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1856年期间被烧毁,十三行经历了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设置了行商和粤海关,总揽对外贸易、承保缴纳外商船货关税,并负责转达官府与外商一切交涉。所谓行商,也叫官商,由官方指定商人充当对外贸易的经纪,每人每年交纳四万二千两白银,就可取得包揽对外贸易的特权。外国商人到广州之后,他们的买卖只能够由清政府特许的行商负责,外国商人在广州的起居行动亦要由行商负责,他们在广州时亦只能在行商修建的“夷馆”中居住。十三行的称谓是在康熙年间开始的,当时中国的行商,在城外西南处建起了丹麦、西班牙、法国、章官、美国、宝顺、帝国、瑞典、旧英国、炒炒、新英国、荷兰、小溪等十三间“夷馆”专租给外国商人居住,故称十三洋行。十三行对早期中国对外贸易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所列出的油画都是反映当时十三行状况的历史图卷。据资料介绍,当时十三行范围附近有30个专门绘制外销画的画室,这些作品都是为适应外国人的需要而出现的以广东风貌为主题的外销画,而其中不少是反映当时十三行风貌的油画。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