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明晚期 竹雕羲之书扇图笔筒

图录号:0556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明晚期 竹雕羲之书扇图笔筒
图录号:
0556
年代:
明晚期
艺术家:
--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直径×高6.9×15cm
起拍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诚轩
拍卖会名称:
2024年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瓷器工艺品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拍品描述:拍品雕刻风格与上海宝山区朱守城夫妇墓出土的明晚期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相似,内壁竹黄满布蛇腹断纹,时代特色显著。信而有征的明代竹刻历来传世甚少,实属弥足珍贵。 笔筒截竹为材,镶配硬木口、底。器身通景雕羲之书扇图,空中云气氤氲,笼罩庭院中的湖石、古松,瑞鹿、仙鹤徜徉其间,王羲之正于桌案前执扇书写,小童侍立研墨,老妪身前放置插满竹扇的提篮,似正殷切等待;近景处一对肥鹅悠闲自得,另有童子蹲坐烹茶。画面虽构图满密,人物、动物众多,但层次井然,镂雕、浮雕、阴刻技法相结合,刀法娴熟,精妙入微,案下酣睡的小猫尤具生活气息。 拍品纹饰题材与故宫博物院藏竹雕羲之题扇图笔筒相类,二者多处细节特征如出一辙。主题人物面容饱满、鼻若悬胆,亦可见于明代造像和其他象牙等类雕刻品,而锦地屏风、庭院栏干、湖石、瑞鹿及仙鹤,均脱胎于同时期徽派版画,尤其松针呈卵形,与万历卅七年刊本《坐隐先生精订捷径弈谱》的松叶形象若合符节。故宫藏品断代为清,或应重行审视。 羲之书扇典出《晋书》:“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妪,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粉节霜筠漫岁寒 历久弥新的竹刻艺术 中国竹类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如太行山东麓的淇园,在先秦时期即享有盛名,《诗经·卫风·淇澳》咏之:“瞻彼淇澳,绿竹猗猗”。因此,先民识竹、用竹之历史源远流长,初作武器、工具、用具、建筑材料,待墨书文字取代甲骨文、金文之后,削竹作简延续千年,与历史、文化紧密相连。 至于竹刻工艺品,《南齐书》载齐高帝以“竹根如意”赐明僧绍,是目前文献中所见最早的竹制圆雕器物,但因竹材易朽,中古时期的竹刻存世凤毛麟角,日本正仓院所藏唐代留青尺八是年代最早的传世品。截至元代,竹刻技艺还无法称之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其发展脉络似草蛇灰线,若有似无。但竹文化已臻于丰富,尤其将坚挺、长青、中空、分节等自然特征比附于“君子”,使竹具有了儒家美德,为明中期之后竹刻艺术品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明中期以降,竹刻艺术方兴未艾,涌现出一批能工巧匠,其中朱鹤、濮仲谦、李文甫并称翘楚,“随后或父子相传,或师徒授受,或私自效仿,习之者众,竟形成专业”。虽然竹人轶事和竹刻名品在明晚期之后的笔记、方志中频繁出现,但早期竹刻传世实物仍难得一见,以致诸名家工艺特征、艺术风格扑朔迷离,后人难以分辨。幸而现代考古学勃兴,出土资料日益增多,对厘清困惑颇多助益。1966年,上海清理了明朱守城夫妻合葬墓,根据买地券内容可确定墓葬年代为万历早期,墓中出土了香筒、笔筒、印泥盒、镇纸等竹木文房用品。其中朱缨竹雕刘阮入天台香筒,是目前所知唯一有公信力的朱氏作品,被王世襄誉为“无上精品,第一重器”,“传世小松之作,构图之美,刀法之工,无一可与比拟”。以此香筒之雕刻技法、艺术风格作为标尺,审视传世作品,当有拨云见日之感。 明清易代,兵戈扰攘,待三藩之乱平定后,社会渐趋安定,竹刻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代,百家争鸣,异彩纷呈,“与古铜、宋瓷诸器并重,亦以入贡内府”,是清代工艺美术中的一枝奇葩。总体而言,可分为两种品类,其一是“以竹筒刻人物、山水,若笔筒、酒杯、香筒诸器者,是就竹之围圆而成,俨然名画也”,另一“以老竹根就其高卑、曲折、深浅之宜,刻为人物、山水、果蔬、花卉”。前者以吴之璠薄地阳文为代表,后者则首推封锡禄、施天章,均极尽工巧,后世孜孜以求。此外,竹黄器材美工巧,气息文雅,亦占一席之地,备受乾隆宫廷青睐。乾嘉以后,受当时学风影响,阴刻长篇诗赋逐渐兴起,字以整饬为工,且多印人兼竹人,或士大夫亲自操刀自娱,面貌为之一变。 与青铜器、陶瓷、玉器等其他艺术品门类相较,竹刻艺术虽发轫较晚,但却迅速地被纳入收藏范围。乾隆皇帝曾以御制诗吟咏朱氏一门及吴之璠作品,宝爱之情溢于言表。至于文人雅士,活跃于嘉道年间的金石学家张廷济整理集拓《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中即收录竹刻十件,可窥时代风气。 正因竹刻收藏已作为独立门类被广泛接受,作伪之事应运而生,除臆造名家作品外,后加“伪款”的情况最为严重,工艺精湛的无款竹雕尤甚,动辄伪托“三松”“小松”“吴之璠”等名家,给收藏家带来极大困扰。历数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披露的藏品,其中部分落朱氏一门款识者,风格与上海朱守城墓出土香筒迥异,所体现的工艺特征甚至晚至清代中期,鱼龙混杂。所谓张希黄留青作品年代归属更为扑朔迷离,金西厓以其为晚明时人,后世多因循,但现存张氏款识作品器小色淡,纹饰多取清初四王画风,记录张氏和其作品的文献,如《前尘梦影录》《旧学庵笔记》则为清晚期之作,矛盾显而易见。凡此种种不合逻辑之处,均需多加斟酌,以求去伪存真、还诸真相。 是次拍卖呈现“护筠小筑”竹木雕刻专题(拍品编号556至575),计有十八件作品,全部购藏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精挑细选而得之,虽不能囊括完整竹雕史,但选件以艺术水准为要,兼及竹刻发展不同阶段之时代特点,尽力避免所谓名家款识造成的干扰,回归艺术品收藏的真谛。其中明晚期竹雕羲之书扇图笔筒、清早期竹雕八骏图笔筒、清早期竹根雕降龙罗汉、清乾隆沈全林刻秋园虫趣图竹围棋罐一对,均属各自领域的代表之作,济济一堂,识者珍之。 纪录:香港苏富比,1995年5月2日,编号262 参阅:《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20·版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页66,图62 《中国竹木牙角器全集1·竹刻器》,文物出版社,2009年,页59,图69 《竹镂文心:竹刻珍品特集》,上海博物馆,2012年,页28、29,图3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