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李可染 1963年作 漓江纪游 镜心

图录号:3911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李可染 1963年作 漓江纪游 镜心
图录号:
3911
年代:
1963年作
艺术家:
李可染
材质:
设色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88.2×49.3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会名称:
2012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著录:1.《近代中国画选》第1页,香港集古斋、博雅出版,1982年7月。2.《美术家》(双月刊)38期封底,香港,美术家出版社,1984年6月出版。3.《星洲日报》1982年3月27日第17页、31日第7页,新加坡。4.《明报月刊》1990年2月号(总290号)第25卷封底,香港,明报杂志有限公司出版。5.《海峡时报》1982年3月27日第35页,新加坡。(以上信息摘自网络)6.《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第25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 题识:吾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得见此景也。一九六三年初秋,可染作于渤海之滨。钤印:可染、日新、陈言务去 “漓江纪游”是李可染先生经常入画的题材,也是先生“采一炼十”的例证。他往往掌握几项基本构图,反复提炼修改,画出同中存异的不同版本。这也是他苦学钻研、探索不辍的反映。此画中群山序列,犬牙高低,参差交错,随水道曲折迂回,层层推进,由近至远。山以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实稳重,有如盆景假山般一座座布置于画面中。水道穿插,留白形成水面,靠山边缘以淡墨晕染出倒影,从深浓墨色过渡到留白,色调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取得视觉上协调的效果。可染先生在题识中说,这幅画的构图是运用传统“以大观小法”,也就是消减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将漓江山水的奇秀蕴籍,不同角度山势的深远高远,用艺术家的“心游”共冶一炉。所谓“人在漓江边上,终不得见此景也。”艺术家以无限的自由描绘的不是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境。展览:“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5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秦皇岛被人称为中南海的“夏都”,与“冬都”从化温泉齐名。1960年后连续三年,李可染冬到从化温泉,夏到北戴河在极为舒适也少有干扰的创作环境中,进入了“白纸对青天”的创作状态。这幅画的构图是运用传统“以大观小法”,也就是减弱远近透视大小差别,人为地扩展境界。如果真的站在江边,则看不到这么多,这么远,船也不会这么清楚。这是画胜过照片的地方,自由。漓江山水的奇秀和变化无端的四时、照暮景色兼具山水画高远、平远、深远之美,特别宜于拓展为大幅创作,但在有自然对象转化为画中的艺术形象时,又有很大的难度。置身清漓,眼中所见,无处不美,但在任何一个固定的角度取景,都会感到局限,与浏观所得到的心中印象相去很远,李可染在此幅作品中写到:“余三游漓江,觉江山虽胜,然构图不易,兹以传统以大观小法写之。人在漓江边上终不能见此景也。”李可染笔下的桂林山水时时空叠加起来的印象,是俯仰周览,前顾后瞻的综合结果,无限丰富的物象对审美主体唤起层叠的感情波澜,情与景会,生成意境,促起创作激情。这些作品明显地表现出李可染艺术新的成熟,已是水到渠成地跨入创作上一个新的阶段。——摘自《李可染的世界》,第152页“生而知之”是不可能的,根本没有。像石涛、八大不只是天赋高,而且他们很用功,不然不会有成就。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困而知之”。黄宾虹、齐白石也是从“困而知之”来,只有经过努力解决困难才能“知”而悟道。——李可染《桂林写生教学笔录》余童年弄墨,迄今六十余载,朝研夕磨,未离笔砚,晚岁信手涂抹,竟能苍劲腴润,腕底生辉,笔不着纸,力似千钧,此中底细,非长于实践独具慧眼者不有知也。——李可染有个青年叫我写几个字,我写了“实者慧”三个字,意思是投机取巧不行。有个朋友去见齐白石,回来后我问他对齐白石有何印象?他说我看他像个傻子。常言道“大智若愚”,真正聪明的人都是老老实实的,世界上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无不如此。艺术这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李可染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