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赵之谦 各体书古训语册 册页 (十四开)

图录号:0094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赵之谦 各体书古训语册 册页 (十四开)
图录号:
0094
年代:
--
艺术家:
赵之谦
材质:
水墨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28.5×32cm×14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保利
拍卖会名称:
北京保利拍卖2023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艺林藻鉴—古代书画
拍卖时间:
备注:
声 明:
题签:赵㧑叔书古训十四页,湖畔书屋珍藏,辛丑秋重装。赵㧑叔书册,壬辰涂月装成。题识:1.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㧑叔。2.不动如山,难知如阴。人有厚德,无问小节。人有大举,无訾小故。随侯之珠,不能无纇。杜恕《体论》。3.门庭远于万里,有事经年不问。管子《期误书经》。4.圣人,恭天,静地,和神,敬鬼。《六韬》。5.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庄子》。6.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一明一晦,众之所载。工倕不贵独巧,贵与众共巧。《尹文子》。7.君子爱日以学,及时而成。曾子《立事篇》。8.志有所存,顾不见太山。知屋漏者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王充《论衡》。9.威仪如龙虎,盘旋成规矩。《抱朴子》。10.疏濯胸臆,澡雪腹心,使之芬芳晧洁,白不可污也。《昌言》。11.道能登虚蹑景,饮玉醴,食翠芝。12.上士得道成天宫,中士得道棲息昆仑,下士得道成生世间。13.君子暇豫则思义。阮子语。14.夫有高人之行者,必见非于世,于世有独知之明者,必见怨于人。《商君》。钤印:汉后隋前有此人、赵之谦印、会稽赵之谦字叔印、赵㧑叔、赵之谦印、赵之谦(参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赵之谦》第1336、1337页,第19、22、42印) 说明:烟台文物商店旧藏。赵之谦(1829-1884),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咸丰九年举人。官江西鄱阳、奉新、南城知县。书初法颜真卿,后专意北碑,篆隶师邓石如。刻苦致力于经学、文字训诂和金石考据之学,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其以书、印入画所开创的“金石画风”,对近代写意花卉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著有《六朝别字记》《悲庵居士文存》等,又有篆刻《二金蝶堂印存》。斗米折腰之余 全是魏晋风度作为中国书法史上“以碑入帖”的最强有力的践行者赵之谦,刊有两方自用印,很著名——“为五斗米折腰”和“汉后隋前有此人”——它们除了刀法、字法、章法的高妙之外,于文本,亦具别趣。其中,前者是利用《晋书•陶潜传》中传主“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的傲骨,为自己进行反向营销,以一个可怜兮兮、没什么骨气的穷书生形象自嘲,看似不怎么魏晋;而后者,则是对自身学问、文章、书法取法魏晋并有所成就的自信满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以一副魏晋穿越者的姿态,睥睨文坛。其实,从赵之谦为我们呈现的风格来看,无论是文章、翰墨、金石、考据,他完全担得起“汉后隋前”这段有风度的岁月,这在清代同时期人看来,亦是如此。比如,他为潘祖荫之父所作的《潘曾绶墓志铭》,撰文、书写、篆额,全由他一人包办,这于当时是不常见的,足以证明世代簪缨、颇具家资、极富收藏的吴门潘氏对赵之谦的认可。而赵之谦也并未让潘氏一门失望——该志以纯熟的魏碑书风写就,文风亦步汉魏格调,堪领一代风骚。除了《潘曾绶墓志铭》这类纯熟的楷书魏碑风格以外,赵之谦对行、草、篆、隶的取法和呈现也进行了调整。可以说,他是在崇尚碑学的大环境中,将碑学思想与北碑风格融入各书体的先驱与代表人物。以本品为例,赵之谦以楷、篆、行三体书先贤格言,其中楷书九帧、篆书四帧、行书一帧,出处、录文、原文大意依次是:第一帧:楷书节录庄子《逍遥游》:“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体现了厚积薄发、厚德载物的精神。第二帧,楷书选录东汉杜恕《体论》:“不动如山,难知如阴,人有厚德,无问小节,人有大举,无訾小故,隋侯之珠,不能无颣。”大意是:对人、对事,不要过于完美主义,要学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第三帧,篆书选录《管子•法法》:“门庭远于万里,有事期年不闻。”君主或官员如果连近在身边的事都不能清楚地了解,何谈治国?第四帧,篆书流行于魏晋时期但作者不详的《六韬》:“圣人恭天、静地、和神、敬鬼。”圣人要遵循自然规律,常人也要遵循。第五帧:楷书选录《庄子》:“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本段实是两部分文本拼在一起,前半段讲的是我们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后半段关于人情和人性的关系,此或可参考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第六帧,行书节录唐马总《意林》:“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一明一晦,众之所载。工倕不贵独巧,贵与众共巧。”似乎对了现代的管理方式,比如用人、决策、手段等,不应过于单一,毕竟“独善、独巧者也,未尽巧善之理”,同样“圣人之理者,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也。”第七帧:篆书节录《曾子立事》:“君子爱日以学,及时而成。”君子应当珍惜时光,勤学不倦,抓紧时间,付之以行动。指学和行都重在惜时。第八帧,楷书选录东汉王充《论衡》:“志有所存,顾不见太山。知屋漏者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意指我们可以有高远的志向,但在做具体工作时,要将姿态降低,多下沉、多在实际场景中实际感受。第九帧,楷书节录晋代葛洪《抱朴子》:“威仪如龙虎,盘旋成规矩。”是对士族行品的陈述。第十帧,楷书节录东汉仲长统《昌言》:“疏濯胸臆,澡雪腹心,使之芬芳皓洁,白不可污也。”强调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第十一帧:楷书选录《抱朴子》:“道能登虚蹑景,饮玉醴,食翠芝。”道家对轻食主义的追求和肯定。第十二帧,楷书节录《抱朴子》:“上士得道成天宫,中士得道栖息昆仑,下士得道长生世间。”虽然《抱朴子》说的全是道家之事,魏晋也重道家,赵之谦也常做与道家题材相关的创作,但站在现代的视角看,这段修仙的传说,更像是在说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所以不管是组织教学、分配任务甚至是与人相处,都要提前考虑差异因素。第十三帧,篆书节录《阮子》:“君子暇豫则思义。”本句下句为“小人暇豫则思邪”,君子在悠闲逸乐的时间里考虑的是道义,小人在悠闲逸乐的时间里想的却是不正派的事,所以“我思故我在”。第十四帧,楷书节录《史记》中对商鞅的评价:“夫有高人之行者,必见非于世;有独知之明者,必见怨于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本作书册以碑体楷书创作为主,试以九帧楷书为引,浅说本册创作时间。赵之谦的楷书风格演变历程一共分为三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咸丰十年(1860)以前的萌芽期,这个时期的参考作品如赵之谦书于咸丰五年(1855)十月“三辰既朗遇慈父,两金相刻凝神锋”对联,为赵之谦二十七岁时所作。此作在书风上表现为雍容俊秀,用笔丰厚,有学习颜体书法的影子。小楷书的落款取欹侧势,结体灵巧生动,米芾书风。由此可见,赵之谦早期作品基调是在颜字书风中参以宋人笔意。赵之谦的楷书风格的第二个时期是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二年(1863)的短暂时期,此时期的赵之谦先是避战乱至温闽地区,开始研习碑派书论。在他三十四岁之时,赴往京城,时间约为同治元年(1862),这也是其一生艺术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在这几年时间里赵之谦积极进行艺术实践,开始尝试以帖派笔法结合碑派字形开始创作,最终形成了“碑帖融合,自成一体”的独特风格。京师乃人文荟萃之地,金石学研究者众多,赵之谦耳濡目染,同时也接触到了大量的碑版资料,尤其对《张猛龙碑》《魏灵藏造像》《杨大眼造像》《瘗鹤铭》《石门铭》等碑极为推崇;对于珍藏的隋《修梵志》更是认为其“调剂汉晋”还“度越唐宋”,并认为六朝时期刻石“天造地设,移易不得”。第三个阶段是同治三年(1864)以后的成熟期。赵之谦同治四年(1865)后的书作中帖派书法风格已完全不见,其楷书书风开始以一种崭新面貌出现,即“魏底颜面”的碑帖融合书风。如本册中杜恕《体论》一页,这件作品中可以看出赵之谦楷书笔法已经比较成熟,体势稍扁,上收下放,左高右低。字体在横撇捺等笔画上伸展,在安稳中欲险峻,侧锋较多,横的起笔比较特殊,以侧锋起笔,昂然翘首,具有极强的装饰性。收笔向右下方顺势自然提出,不作顿笔,形成尖笔收笔的状态。竖画上都是以悬针收笔,有时夸张得似竖立的横。这件作品完全是效仿的北碑,尤其是在线质和点画形态上显得极为明显。同治四年(1865)五月赵之谦作《南唐四百九十六字》楷书册可参比较。本作仲长统《昌言》一页,线条劲挺,点画棱角分明,取碑派字形而化帖派笔法于其中,中侧锋并用,可参见同治四年(1865)五月《史游急就篇》楷书册十开之一页。本册中选录《庄子》一页,除具有上页特征之外,其字体结字显得瘦长,可参见同年五月《杭四家印稿》题耑以及《六朝造像》题耑页。这些作品也是赵之谦完全成熟时期的作品,在用笔、气息等具备其赵之谦个人面目,至此彻底实现了碑帖融合的转变。受赵之谦魏碑体楷书书风的影响,赵之谦开始尝试将北碑平入直出以及折锋笔法运于篆书,结体上做了弯曲弧度处理,形成篆书的新面貌,体现了赵之谦晚碑派审美风格对篆书创作的影响。在取法邓石如基础上融入魏碑用笔,整体浑厚又不失灵动逐渐形成了一种流美飘逸书风。如本作中《曾子立事》,字法势略微偏长,重心向右上倾斜;空间上似对称又不对称,可以感到明显受魏碑影响。在笔法上面来看,竖画在起笔上是以侧锋铺毫,方笔为主,行笔时侧锋、绞锋,线条沉稳老练,墨色富有变化,收笔自然提笔收锋,形态变化多端。如同治五年(1866)篆书《急就篇》团扇,或是从中可以看出其篆书线质已经变得厚重,但又不失灵动飘逸。魏碑笔法体现更为明显,横画呈方起尖收状,又如本作《管子•法法》的“于”、“事”、“不”等字。以方头起笔,类似魏碑的用笔方式融入篆书,是赵之谦篆书风格的一大特色。赵之谦魏碑体书风的另一个重要的创举就是能以魏碑体笔法作行书,这种用行书笔意写魏碑的新风,打开了一道通向碑帖融合的大门。笔法上,用魏碑楷体笔法处理行书,起笔中锋重按行笔,线条厚重,收笔直接提,出现于中锋状态的“屋漏痕”“折钗股”。章法上受到魏碑影响,墨法丰富,字字、行行之间呼应关系微妙,气息流动自然;字法受到魏碑楷书的影响,利用字在欹正和摆动上处理章法变化,整体连贯。马总《意林》是本册行书之一页。作品中字形、结体、点画、皆是魏碑的形质,譬如“专、聪、成、所、载、巧、贵”等字则是魏体和行书结合,即以行笔写魏碑的方式,形成魏碑和行书结合体形态;而整体气脉通达,酣畅淋漓,书写时忽快忽慢、忽重忽轻,清气弥散、元气外露。不仅帖味十足,且碑味流淌其间,亦帖亦碑;虽为随意之书,却反映赵之谦格调之高,也可看出赵之谦碑帖融合变革之彻底。可参见赵之谦《悲盦胜墨》所载《谒岳忠武王祠墓志诗》一页,可资比较。赵之谦碑帖融合、变革书风之后天翻地覆的变化,融刀刻锋芒棱角于笔墨中,将碑刻点画形态融入笔头,形成方润流畅之笔。在赵之谦之前的碑派书家鲜有为之,也形成了书法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之一。同时,本品中赵之谦对于文本的选择与利用,也值得讨论。本品中存在着大量的道家思想、东汉至魏晋间的文学作品,它们的出现,仿佛为赵之谦“汉后隋前”的穿越身份又做了一次背书——甚至,就连他为五斗米折腰的行为,也显现出几分魏晋风度。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