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弘一 楷书七言联

图录号:179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弘一 楷书七言联
图录号:
179
年代:
丙子(1936年)作
艺术家:
弘一
材质:
镜框 水墨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95.5×16cm×2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拍卖公司:
福建东南
拍卖会名称:
2018春季艺术品拍卖会
专场名称:
翰墨集珍—中国书画专场
拍卖时间:
2018年06月09日-10日
备注:
声 明:
题识:大方广佛华严经偈颂集句,岁次丙子八月,晋水光明院沙门止言。钤印:佛像(朱)、龙音(白)释文:远离一切放逸行,利益一切苦众生。弘一(1880-1942),原名李叔同,幼名成蹊、广侯,名息,学名文涛,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他学贯中西,艺专多科,1905年留学日本,归国后执教于杭州等地,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装帧设计师、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在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并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文学艺术人才,名文学家曹聚仁、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世称弘一法师。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福建泉州。他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杰出的高僧,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说明:据朵云轩2003春lot50图录所示“宝善堂钱”藏弘一旧作。至味寄淡泊——弘一书法七言联欣赏此副对联据题识可知,是弘一法师丙子(民国二十五年,1936)所作。是年,弘一法师五十七岁,因病从泉州移居于厦门鼓浪屿日光岩,移居厦门后,弘一曾于秋日参加鼓浪屿念佛会,在弘一回复鼓浪屿念佛会的书信中写道:“余近居日光岩,方便掩关,诸缁素嘱为演讲……演音,丙子秋日。”此对联即为当年秋季八月所书,文字“远离一切放逸行,利益一切苦众生”集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弘一书此集句联,或有自省之意。《大方广佛华严经》,梵名,或称《杂华经》,中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弘一早年书法源于《张猛龙碑》、《龙门造像》等,因而气势沉雄过人,皈依佛门后,其书风为之一变,由沉厚方折转为内敛宁静,结字瘦而实腴,疏而不散。此对联书法气韵秀致冲淡,自有一种超脱凡俗、从容安逸的返璞归真之美,正是弘一晚年的典型书风。恰如弘一自己所言:“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从笔法上看,藏锋起收,楷书中颇有隶意,受到其少年时临摹篆隶的影响,线条圆净清劲,流转中见曲致,宁静中有生机。而在结字上,则颇有虚空之意,笔画与笔画之间极少黏连,如“远”、“离”、“逸”、“益”等原本结构紧密的字也保持了笔画断开的趋势,结构虚灵而不松散,这样的结字使得弘一的书法充满了空间立体感以及简凈的气质。在章法上,弘一的书法注重留白,特别是在对联的书写上,如这副对联,两侧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书法主体所占空间少,因此,从整体上看,显得格外虚灵静穆。弘一曾经说过:“朽人之字件,四边所留剩之空白纸,于装裱时,乞裱工万万不可裁去。因此四边空白皆有意义,甚为美观,若随意删去,则大违朽人之用心计划矣。”足见弘一在留白布局上所下的心思与工夫。昙昕《音公本师见闻琐记》中写道:“是年(民国廿五年)在佛教养正院,讲《十善业道经概要》。又教写字方法,须由篆字下手,每日至少要写五百字,再学隶入楷,楷成学草。写字最要紧是章法。章法七分,书法三分,合成十分,然后可名学书……经云:‘是法非思量卜度之所能解’,书法亦尔。”可见正是在写下这副对联的时间里,弘一深入思考过章法布局的重要性,并将其与佛法联系起来。弘一的书法风貌与他对于佛学的专研紧密相关。叶圣陶曾经评述弘一的书法:“……就一个字看,疏处不嫌其疏,密处不嫌其密,只觉得每一笔都落在最适当的位置上,不容移动一丝一毫。再就一笔一画看,无不使人起充实之感,立体之感,有时候有点儿像小孩子所写那样天真。但是一面是原始的,一面是成熟的,那分别又显然可见。总结以上的话,就是所谓蕴藉,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而这种虚凈蕴藉、“功夫在笔墨之外”的美感,与佛教禅意也能够相互契合贯通。弘一曾有言:“余字即是法。” 也正是因为如此,弘一常以书法赠予僧俗两众,传播佛法、广结佛缘,特别是在泉州、厦门两地期间,“弘一法师来闽数载,居常运用其艺术手腕,书写经文佛号,赠诸缁素,以广结胜缘……”(高文显《影印弘一法师手写大悲咒序》),这副对联就是这一时期的创作,以“至味寄淡泊”蔽之,亦不为过。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