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5至6世纪 弥勒佛

图录号:3878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5至6世纪 弥勒佛
图录号:
3878
年代:
5至6世纪
艺术家: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高24.6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2536765
USD:31050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翰海
拍卖会名称:
北京翰海 2011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色·无常—金铜佛像 成交额:2,268.15 万元 成交率:69.62%
拍卖时间:
2011年11月17日
备注:
声 明:
犍陀罗
青铜 眼睛嵌银 分体浇铸
这尊雕像是典型斯瓦特造像,斯瓦特是位于兴都库什山区的一个印度河支流的谷地(位于现在的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乌仗那)位于曾经的犍陀罗王国的北面,该王国的领土相当于现在的巴基斯坦的东部和阿富汗的西部。因为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希腊文化在犍陀罗的影响是非常强劲的,而且在此后不久,佛教就传入了犍陀罗地区。这两方面的影响体现在了公元一至五世纪的犍陀罗佛教艺术上面,尤其从有着英俊的脸庞、写实的身体和穿着多褶长袍这些希腊-罗马美学特征获得灵感的石质雕塑上。
五世纪中期随着嚈哒人的入侵,佛教在犍陀罗的中心被摧毁,但是佛教在斯瓦特或乌仗那北部继续繁荣,后来这一地区对佛教密宗的大师们而言变得非常知名,例如莲花生。
因为主要的商贸线路连接着斯瓦特、吉尔吉特和克什米尔,到7世纪时,克什米尔在Karkhota王朝治下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盛产受到犍陀罗美学遗产影响的的雕塑,同时也融合了曾经发达于印度西北部的、反映着笈多王朝黄金时期和后笈多王朝时期的美学,这一美学非常强调穿着附着于肌肤上的半透明衣物的优雅的躯体。这三尊雕像,以各自的方式反映了从犍陀罗风格到笈多风格的过度,而笈多风格是七至九世纪斯瓦特生产的艺术品的特征。
弥勒佛呈国王坐姿,在其位于双层莲花基座上之王座的两侧有两个小狮子。披于左肩之上的佛装,紧贴身躯、衣纹厚重,袒右肩。双手于胸前做转法轮印,衣角握于左手。
在犍陀罗二至四世纪的石雕中,弥勒坐于狮子座之上的图像是非常流行的(参见《犍陀罗——巴基斯坦的佛教遗产,传奇寺院和净土》,2008年,271页),国王坐姿的弥勒在此地变成了非常典型的坐姿,尽管后来被跏趺坐于莲座上的弥勒所替代。
进一步说,弥勒的身份是通过装饰在分铸的头光顶端上的多檐佛塔来确认的。头光铸于佛的后边,由身后的支架支撑着,头光的底部有两个胁侍人像分置佛之两侧。这两个胁侍是两个菩萨,手拿佛尘标识出他是金刚手菩萨,而另一位菩萨手握仍未辨识出的法器。
弥勒佛隆起的顶髻后面有火焰状物,这是斯瓦特河谷所铸许多佛像的显著特点,帕尔博士把这一特征归结于八至九世纪,并且全部坐于双层莲台之上的小狮子座上(参见帕尔着《克什米尔的金铜佛像》,1975年,图版73-75),但是克林伯格把这一特征归于7世纪(参见克林伯格着《丝绸之路和金刚乘》,1982,图版5和7)。需要注意的是帕尔附了一张有着非常小的分铸头光的释迦佛来和现在的这尊弥勒佛塑像作比较。然而,那尊释迦佛的头光上没有两尊男性菩萨,取而代之的是两尊呈站立状的女性神,她们精心制作的头饰和珠宝被帕尔归之于八至九世纪样式。因此帕尔认为这头光原本很可能属于其它的塑像,而克林伯格则认为头光和主尊是同一时间制作的。很明显,头光的确属于这尊弥勒佛,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颜色和金属材质。施罗德给出了稍晚的、断代于850-950年的佛像图片(《印度与西藏金铜造像》,1981年,图12),分铸的头光呈椭圆形完全围绕着佛尊,也是位于小狮子座之上。这可以说明现在这尊弥勒佛可能更早。最相近的比较是卡尔顿·罗谢在其《神之王国》(2006年,图版3)中给出的一幅弥勒佛的塑像,与现在这尊相比其左侧菩萨的站台仍然保存完好(见下图),并被归结为八至九世纪的作品。它的样式、佛尊的面部特征和身体比例以及胁侍人物,还有合金材质都与现在这尊弥勒佛及两位菩萨非常相近,因此现在这尊塑像断代于八至九世纪是非常合理的。
艾米·海勒博士,2011年7月19日,于瑞士尼翁
参阅:乌尔里希.冯.施罗德 《印度与西藏的铜造像》1981年版 第96-97页 图12E
参阅:Carlton Rochell;Realm of the Gods,2006年,图版3
注:2010年英国Oxford Authentication ltd鉴定证书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