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杜键 高亚光 苏高礼 1981-1984年作 太行山上

图录号:2053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杜键 高亚光 苏高礼 1981-1984年作 太行山上
图录号:
2053
年代:
1981-1984年作
艺术家:
苏高礼
材质:
作品分类:
尺寸:
250×360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3571754
USD:47040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翰海
拍卖会名称:
北京翰海 2010春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油画雕塑(一) 成交额:19,266.13 万元 成交率:72.41%
拍卖时间:
2010年6月5日
备注:
声 明:
签名:杜键 高亚光 苏高礼
展览:1.“中央美院油画系年展”,1984年10月,中央美院美术馆
2.“中央美院、鲁迅美院油画系联展”,1986年,中国美术馆
3.“苏高礼油画艺术暨捐赠作品展”,2006年7月,中国美术馆
4.“‘基石——走过60年’油画、版画、雕塑作品邀请展”,2009年9-10月,时代美术馆
80年代的艺术
80年代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十年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变。80年代初,刚从文革的噩梦中醒来的中国正处于历史的最低谷,百废待兴,整个社会对于改革、发展和迅速回到国际社会有着强烈的意愿。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年代,也是一个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年代。对艺术而言,这样的时代恰是最好的时代,催生出积极创新的艺术。80年代的艺术尽管存在许多诸如粗糙、简单、生涩等先天的不足,但在短短的十年中,完成了延续千年的中国艺术的彻底蜕变,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80年代的艺术实践是中国艺术史上最纷繁复杂的时期,各种古今中外曾经出现过的艺术形式都在重新出现,各种新的艺术实验也在同时进行,完整地把握和描述80年代的艺术相当困难,我们只能将其嵌入到整个20世纪的艺术史的上下文中,去观察她独特的价值。
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的整理和复兴
80年代的开始是和1976年文革的结束密不可分的,当时除了文革时期“高大全、红光亮”的样式主义绘画外,唯一可以使用的艺术资源就是在1949年—1966年的17年间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的现实主义绘画。另外,当时整个社会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人们热衷于憧憬未来,反思过去,时代也需要艺术来体现这样的诉求。因此,在80年代初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的高潮就不足为奇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象程丛林《1978年夏夜---身旁,我感到民族在渴望》和高小华的《赶火车》这样不朽的名作,也出现了一批象此次拍卖中呈献的李树基的《豆选》、沈尧伊的《阶梯》、杜健、苏高礼合作的《太行山上》等一批重要的作品。此后的二、三十年中,尽管政府多次号召和组织,但再未出现过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的高峰,未来也很难出现,历史翻过了这一页。
85新潮及前卫艺术
1985年前后,中国掀起了一股以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为主的“哲学热”,艺术界首当其冲。旧体系的崩溃使艺术家们热衷于从西方去寻求新的价值观的支点。198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开启了艺术史上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85新潮美术运动”。袁庆一的作品《春天来了》,正是宣告85运动开始的一件标志性作品。整个85运动历时4—5年,涉及全国各地的青年艺术家,新的观念和艺术形式层出不穷,传统的艺术体系遭到了狂飙式的震撼。此次拍卖推出的张晓刚、李山、叶永青、毛旭辉、王劲松等人80年代的作品都能充分的体现出85时期艺术的特色。85运动在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之后戛然而止,整个中国转入90年代的市场经济大潮之中,85时期的绝大多数作品也在时间的洪流当中逐渐消失,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年代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当中,而那些成为经典而存留下来的作品则更显得熠熠生辉。
学院艺术和古典写实绘画
与青年人热衷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实验不同,另一批中年的艺术家则更多的沉潜进对古典主义写实绘画的研究中。油画自20世纪初开始正式传入中国以来,写实绘画始终是中国艺术的主流,中国经历了两次对西方写实绘画的系统学习,第一次是徐悲鸿引进法国的古典主义,第二次是1949年后系统学习俄罗斯的现实主义绘画。中国正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写实绘画语言体系。但从技术层面来讲,仍然存在很多缺陷。这一时期,以靳尚谊、陈逸飞、艾轩、朝戈、杨飞云为代表的艺术家从不同角度开始了对西方古典主义油画语言的研究和深化。这股潜流虽没有85运动那般轰轰烈烈,但却是80年代各种美术现象中最具持久性的,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并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市场号召力,而且与90年代以后更具市场特征的写实绘画相比,那个时期的作品更真诚和纯粹。此次拍卖的陈逸飞、艾轩、朝戈和龙力游的作品都是他们创作顶峰时期的代表作,能够聚集一堂,实属难得。(柴宁)
1976年底我和杜键、高亚光创作完成“不可磨灭的记忆”以后,出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创作构思,就是画有着同一精神力量和行动实践的太行山军民的抗日业绩,它同样激发我们用纪念碑式的巨幅油画手法去赞誉和表现。
70年代文革后期开始“解放”画笔以后,我们数次上太行进行采风和写生,太行山的雄伟和八路军与人民群众抗日的神奇事迹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和奇妙的想象力。中国人民在太行山抗击日寇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的一个缩影,坚持时间长,取得胜利彻底,牺牲和付出也惨重,但最终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通过对抗战军民的描写,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范和光明前景,这是我们创作的初衷。其中深层次的追求就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和主人。这和“不可磨灭的记忆”是一个主题、一个思想、一种精神。不同的是一个对内、一个对外。
1982年我们开始具体构思这幅画的画稿;同时我们三人再一次到石家庄平山、赞皇、邯郸涉县进行采风收集素材,还拜竭了位于石家庄和邯郸的烈士陵园。经过三人的三年努力于1984年完成“太行山上”的创作。
画面以壁画的形式展开,不同时空重叠组合,画面中间部分是画面的主要形象,层叠的太行山前,八路军官兵和民兵带着战斗胜利后的平静和喜悦迎面走来。画面的顶端一轮红日下躺着牺牲的战士,两侧则是悼念和宣誓的队伍。右边山峦中战士们在引吭高歌。左边是群众护理伤员的场面。画面中间部分的两侧有夜幕下宿营荒郊的战士和开荒种地的造型组合。再下面是马队出发,战友和亲人们告别的情节以及八路军女战士托孤给乡亲和窑家前军民促膝谈心。最下面是一组全景式壮丽的太行山景色和行进中的军民的队伍。整个画面笼罩在清晨的太阳光下,人是山,山是人,山人一体,气势恢宏,黑白灰节奏鲜明,组合有序,像交响乐一样深沉而响亮。
——苏高礼(2010年2月)
《太行山上》是杜键、高亚光、苏高礼三位画家继表现“四五”运动的《不可磨灭的记忆》(中国美术馆藏)之后,又一幅壁画巨作,堪称其姊妹篇。它取材于使人怀念的抗战圣地--太行山。
画面采取史诗般的壁画形式,以多层次和不同时空相互穿插的构成法则组织画面,给人造成气魄宏伟、意境深邃之感。画幅下方亮色块的河水、溪流、城廓与上方的旭日、山峦、篝火遥相呼应,并与其余深色块部分,形成鲜明的黑白对比。画面前景排列着层层堆垒的山峦,蜿蜒绵恒伸展开去,组成雄伟的太行群山图。画幅上方的群像虚实相间,若隐若现与重垒深远的雄峰自然溶为一体,奏起壮丽的乐章。画面四周配以多组插曲,或远或近,有溪边饮马、有山野宿营的篝火;有开荒、有犁田;有野叟叙旧,有军民话别;有行军瞭哨,也有驰骋的骑兵队。中间一组军民人物形象,形成画面的主旋律。人物形象生动典型,有领导、有战士、有民兵;有干部、有妇女也有小八路。他们描绘的性格朴实,面貌亲切,风度自然。作者精确地把握住了人物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富有浓厚乡土气息。整个画面笼罩在深棕色调里,色彩浓重、凝炼、深厚、丰富,颇具交响效果,表现了作者对巍巍太行的怀念之情。
人们常常赞赏壁画的博大雄伟,也赞赏架上油画的深入充实、耐人寻味。《太行山上》的作者则熔二者优点于一炉,使作品既雄伟又充实更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画中的众多人物山川以至一木一石全寄以深情,使人们感受到一种强烈而深沉的情绪。这是对战场的凭吊,对战士和山民的追忆,对纯朴民风的怀念,对天地沧桑的感慨,对抗战精神的赞颂,也预示着对今日的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
——李天祥(1987年8月发表河北《生活画刊》)
出版:1.《美术杂志》,1985年1月
2.《江苏画刊》、《画廊》第23期(天津美术出版社),1985年3月
3.《生活画刊》,1987年8月,附李天祥的评论文章
4.《当代中国美术》,199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编
5.《世界美术工作室丛书——中央美院油画系研修班工作室》,河北美术出版社,1998年
6.《历史的硝烟·血染的记忆——老艺术家笔下的抗日战争》,1999年7月,中国文联出版社
7.《美术家》,1999年9月
8.《中国油画50家——苏高礼》,海南出版社,2006年,P.10
9.《基石·走过60年——油画、版画、雕塑作品邀请展作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P.88-89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