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刘海粟 1931年作 雪霁(卢森堡)

图录号:559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刘海粟 1931年作 雪霁(卢森堡)
图录号:
559
年代:
1931年作
艺术家:
刘海粟
材质:
布面 油画
作品分类:
尺寸:
72×60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0
USD:0 GBP:0 EUR:0

拍卖公司:
西泠拍卖
拍卖会名称:
西泠印社 2009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专场名称:
名家西画及雕塑专场 成交额:5,686.80 万元 成交率:86.55%
拍卖时间:
2009年12月18-21日
备注:
声 明:
签名:海粟 1931 Liu Haisou(背面)Liu Haisou
中国性灵的欧洲之旅
—刘海粟早年油画精品赏读
刘海粟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与徐悲鸿、林风眠鼎足而立的西画启蒙运动的先驱,在致力沟通中西艺学的第一代油画家当中,他是最注重主体性、最关注个体情感表达的一位。
纵观其一生的美术教育和创作历程,刘海粟早年的欧洲游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转折点。1929-1935年间,刘海粟先后赴法国、意大利、瑞士、比利时、德国等国考察、展览,遍览欧洲各大美术馆、博物馆的历代欧洲油画名作,并与毕加索、马蒂斯等西方艺术大师交游论艺,深受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等思潮的影响。当国人对西画的概念还停留在逼真写实这一层面上时,刘海粟早已敏锐捕捉到了西方艺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重要的一次转型—由客观写实转向主观表达,同时,他在对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历程的回溯中,找到了与西方革新精神遥相呼应的“艺术叛徒”—晚清的石涛、八大,由此中西贯通,我有我法,在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和创作史上留下了最浓墨重彩的华章。当我们今天回望西方现代艺术和中国油画发展史的时候,不得不为刘海粟当年的洞见和魄力所叹服。
刘海粟在欧洲期间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但根据80年代初的统计,刘海粟旅欧期间的油画作品,包括印刷品在内,存世量已不足30件。此次在西泠秋拍上拍的《巴黎圣心院》、《雪霁(卢森堡)》创作于1931年,两件作品均收录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刘海粟油画选集》。
《巴黎圣心院》是一幅具有强烈表现主义风格的作品,交叠错杂的长线条和外光环境下红绿色调,令整幅画面始终处在一种流淌的动态中,涌动着梵高式的蓬勃、饱满的激情。无论是对街道两旁的建筑、树木,还是在街心行走的人物,画家都通过简略概要的笔触“惟存对象主要之点,余则一概舍弃”,看似粗笔乱麻,实得其神。这不是巴黎圣心院,而是融合了个人情感的印象画面,因为在刘海粟看来,“物象之美不仅在物象本身,而在作者美的观照时发生”,因此艺术家主观性的参与成为了艺术价值的重要成因,这也是印象派、后印象派革命带给西方艺术最突出的贡献。在论及后期印象派时,刘海粟说:“后期印象派之画,为表现而非再现也。为综合而非分析者也”,而这恰恰与中国传统文人画重写意的艺术主张有着共通之处。
与《巴黎圣心院》相比,《雪霁(卢森堡)》的基调是沉静忧郁的。虽然是雪霁,但是画面上并未出现多少亮色,青黑的枝干,交结的枝丫,层叠错杂地占据了画面上部三分之二的空间,让人感触到北欧寒冬的清冷和肃杀。不过,就像唐诗绝句在第三句往往有所转折一样,画面底部地面上的褐色和零星灰白色稍稍缓和了这种气氛,这种意味由下而上,侵入画面的上部,柔笔勾勒的白色细枝在青黑的主色调中加入了一丝飘逸,如风过隙,使整片山林在静穆中俨然有了一种微妙的动态。值得一提的是,与这件作品创作于同一年的《卢森堡之雪》在1931年曾参展由法兰西学院委员会在巴黎主办的刘海粟旅欧作品展,并被法国政府购藏于亦特巴姆国家美术馆。法国学者赖鲁阿在旅欧展览会序文中写道:“看他在卢森堡朔风冻云中所写来的雪景,枯枝盘错,在力的韵律中表白它的无声的诗意”,并称赞刘海粟为“中国文艺复兴的大师”。当时年仅35岁的刘海粟觉得愧不敢当,但当我们今天站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角度看,刘海粟受之无愧!
如果说,20世纪20-40年代是中西方艺术第一次真正深度的交流的话,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正在经历着与西方艺术界交流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中国艺术界在梳理自身发展谱系的时候,自然会越来越重视第一代留欧画家们的从艺历程和创作经验,而这一切都生动而凝练地呈现在他们的早期作品当中。
另一方面,从收藏的角度看,不单是作品的艺术史价值起作用,早期留欧一代很可能与当代中国的精英阶层有着某种精神上的共通性,这可能是艺术市场繁荣的更为现实的基础。与艺术界的繁荣相同时,近三十年来整个中国与德法等欧洲各国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越来越多中国人,尤其是那些社会精英们,他们可能是商人,学者或者官僚,虽然不拿画笔,但是他们与那些二三十年代的画家们一样有机会用自己的目光去触碰那些遥远而浪漫的国度:对他们而言,苏联似的激情澎湃已成过去,美国似的波普文化又过于轻飘,大概只有这些早期留欧同胞的精神体验才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如今,刘海粟的这两件早年旅欧时期的力作时隔近80年之后重新现身艺术市场,对收藏界之吸引力自是不言而喻。(杨柳)
刘海粟1931年大事记
1月
作油画《卢森堡之雪》、《雪霁》(卢森堡)、《巴黎之冬》、《卢浮宫之雪》等。
3月
受德国法兰克福中国学院之聘,讲演中国画学,并在法兰克福美术馆举行“中国现代画展”,6月又移海德堡展览。
4月
出席由我驻德使馆邀请屈梅尔教授等人的茶会,并即席挥毫。会上由使馆正式与东方艺术会、普鲁士美术院谈判,定于1934年2月在普鲁士美术学院举行“中国现代画展”(后称为“中国现代美术展览会”)。且先推定德国东方艺术会会长佐尔法博士等10人为德方组织委员,中方则先推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长及刘海粟等为委员,共同从事筹备工作。
5月
油画《巴黎圣母院夕照》、《绣球花》、《鲁文教堂》和《静物》等作品被邀参加蒂勒里沙龙展出。
6月23日
在巴黎克莱蒙画院举行个人画展,展出在法、瑞士、比、意、德各国所作的油画,计40幅。其中《卢森堡之雪》,为法国政府购藏于国家美术馆。路易·赖鲁阿以《中国文艺复兴大师》为题为画展撰序,序文云,“刘海粟确是一位大师,在这字的真意与古义上的大师,因为他有他的信徒。这不但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先锋,即于欧洲艺坛,亦是一只生力军。”
7月
《罗马西斯廷壁画》一文在《东方杂志》第28卷第14号发表。
8月14日
接教育部电,偕夫人及傅雷离巴黎乘轮归国。
9月
返抵上海。
撰《东归后告国人书》,汇报欧洲考察情况,提出整理与建立博物馆、设立国家美术院、改善美术学校学制等关于改善中国艺术设施之“刍议”。
10月13日
“现代名画家近作展览会”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行3天,刘海粟等40人的作品参加展览。
秋作中国画《鸡冠花》,于右任、章太炎、沈恩孚、林森均在诗塘题词。
11月14日
徐志摩来访,一见油画《巴黎圣母院夕照》即大呼:“啊!你的力量已到画的外面去了。”又说:“中国只有你一个人,然而一人亦够了!”
12月6日
下午3时,出席在华安大厦八楼举行的由何香凝发起的抗日书画会第一次筹备会。
12月22日
教育部第2146号训令,令上海市教育局为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暂准立案。
刘海粟于1929-1935年两次旅欧考察,旅欧阶段是他开阔眼界,奠定艺术面貌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刘海粟遍历欧洲诸邦,参观了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并与当时欧洲著名画家裴那、阿孟琼、梵钝根、马蒂斯、毕加索……以及汉学家赖鲁阿、文学家泌宁等讨论艺术,亲炙文艺复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三大师壁画及其后各时期大师的原作,受益极大,自不待言。除了用心临摹过诸多欧洲大师的作品外,于欧洲新兴画派诸家的作品尤为着意观摩,如饥似渴,汲取养料。因此刘海粟旅欧的许多作品上,可以看到是接受了更多有益影响,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方式。但正如石涛所说:“我之为我,自在我在。……纵有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在刘海粟旅欧的大部分作品中,实在都已经融合了诸家之长为我所用,说不出是哪家影响,正因为是“某家就我”之故。例如《巴黎圣心院》、《巴黎圣母院夕照》、《威尼斯之夜》、《卢森堡之雪》、《雪霁》(卢森堡)、《威士敏斯达落日》(伦敦)等,都是当时杰作,自具面目。而《卢森堡之雪》更为法国国家美术馆收藏,在中国油画家中刘海粟实为第一人。法国学者赖鲁阿在刘海粟旅欧展览会序文中写道:“看他在卢森堡朔风冻云中所写来的雪景,枯枝盘错,在力的韵律中表白它的无声的诗意。”
刘海粟域外遨游,对于异国情调也赋予热烈感情,并且沉浸在他们古国裨史的辛辣或芬芳之中同其哀乐。傅雷于1932年编《刘海粟》画集的序言中写道:“他徜徉于罗马郊外,在Forum画他凭吊唏嘘的古国的颓垣断柱,画二千年前奈龙大帝淫乐的故宫和斗兽场的遗迹。在翡冷翠,他怀恋着但丁与Beatrix的神秘爱情,画他俩当年邂逅的古桥。”于此,给我们看到的便是那一幅一幅充满激情而又诗意无声的画面,也反映了刘海粟当年遨游时的心胸激荡。
出版:《世界名画选集》(上册),广益书局,1933年。
《刘海粟油画选集》,P9,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
《刘海粟》,P39,江苏美术出版社。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