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林风眠 1933年作 水禽图
图录号:19
拍卖信息
- 拍品名称:
- 林风眠 1933年作 水禽图
- 图录号:
- 19
- 年代:
- 1933年作
- 艺术家:
- 林风眠
- 材质:
- 绢本 水墨
- 作品分类:
- 尺寸:
- 158×42cm
- 估价:
- 开通VIP查看价格
- 成交价:
-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 拍卖公司:
- 北京诚轩
- 拍卖会名称:
- 北京诚轩2009春季拍会
- 专场名称:
- 中国油画雕塑 总成交额:1,636.52 万元 成交率:70.91%
- 拍卖时间:
- 2009年5月24日至31日
- 备注:
- 声 明:
- 款识:毅成先生正画 弟林风眠 一九三三
钤印:林风眠,赐荃堂藏,应荃珍藏
《水禽图》创作于1933年,是赠送给阮毅成的一件作品。构图窄长,描绘七只灰色水鸟于水泽边栖息、觅食的情景。林风眠在杭州艺专任教期间所作的中国画能流存今日的寥寥可数,参考广州美术馆藏1930年作《白鹭》、香港艺倡画廊藏1931年作《梅鹤家风》,与本幅皆为绢本设色,尺寸相若。此早年画作体现了林风眠探索“中西调和”发轫阶段的成果。
上款“毅成”,即阮毅成(1905-1988),浙江余姚人,字静生。五四时期参与筹办《浙江新潮》。留学巴黎大学获硕士学位。1931年回国后,历任中央大学(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南京)教授兼法律系主任、《时代公论》主编。抗战后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1949年去台湾。着有《政治论丛》、《比较宪法》等十多本专著。
非为人夸颜色好
—林风眠的早期绢本彩墨创作(拍品编号?19-20)
1927年返国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林风眠先后执掌北平艺专与杭州艺专,主要精力在艺术教育与社会活动上,在创作方面则30年代初以前多画油画,直面现实苦难,作品有浓厚的人道主义色彩,风格上不脱欧陆表现主义影响,代表作如《人道》(1927)、《人类的痛苦》(1929)、《悲哀》(1934)等,而其时做中国画较少。
从1933年至1938年,林风眠的中国画所占比重逐渐加大。他在艺术上的注意力已开始转向对中国画走向作学理上的探讨,并将之落实于创作实践上:力图在造型、色彩、空间处理等方面,把西方经验与中国传统融合起来,实现自己在留法期间就已酝酿的“调和中西”的理想。在此期间,他先后完成《东西艺术之前途》、《中国绘画新论》、《我们所希望的国画前途》等论文,提出了改造的原则:吸收西方的新方法,放弃陈陈相因的临摹和袭用。具体言之,有三个需改变的重要方面:一是以自然为对象,寻求质量、色彩、性格和单纯化的表现;二是改进绘画材料、技巧与方法,追求自由的个性化描写;三是以科学方法进行基本训练,从正确重现对象来求得创造之基础。可以说,由于林风眠并没有太多传统画法的师承来历,也就无所谓传统的包袱与束缚,所以他的种种所谓“野狐禅”,却能够使他既不失“了解之同情”,又可保有足够的客观与理性,而其所开之药方,正可为积重难返的中国画带来一线生机。
这里的两幅画正是他早期创作中的杰出代表,虽然都是赠送给友人的礼物,但绝非一般的应酬之作可比,它们完美地体现了他个人探索发轫阶段的成果。而且林早期作品留存极少,绢本材质更是仅见于30年代,如波士顿美术馆藏1930年《秋游图》、广东美术馆藏1930年作《白鹭》、香港艺倡画廊旧藏1931年的《梅鹤家风》等,故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皆备,尤为珍稀。
《水禽图》(拍品编号19)创作于1933年,是赠送给阮毅成的一件作品。构图窄长,描绘七只灰色水鸟于水泽边栖息、觅食的情景。看起来,此画所展现的写意风格和清新生动的意境,与传统并无龃龉,事实上,林风眠从来都不反感传统文人画所营造的诗意意境和笔墨情趣。不过,就表现手法而言,其造型之简练、夸张达到极致,对于装饰性与程序化的追求更为彻底,浓墨勾画的喙、腿、尾羽,反复出现,构成意味极浓。尤其是画中的用线,完全是非书法的,—也就是说线条本身不具备独立的可欣赏性,也不追求自身的个性。林风眠在晚年回忆自己最初画鹤、鹭之类水鸟的初衷时说:“我当时在西湖创立国立艺术学院的制度,同巴黎的艺术学院差不多。我主张不要临摹,要写生、写实,学校里面有动物园,你要画鹭鸶,就去看看再说嘛!…对自然能够写生的好,以后到国画去,拿传统、拿古人历史上的经验,同现代的写生经验融合”,表明这一题材实是画家有意为之的选择。以后经过他持续反复的开掘,遂于他的创作中占到重要的位置。
另一幅《山居读书图》(拍品编号20)创作于1937年,题赠时任教育部长的友人朱家骅。近来拍卖市场不包括本幅在内,还有两幅题赠朱家骅的30年代作品面世,如徐悲鸿1934年的《昂首》和林风眠1932年的《三鹭图》(参见lot.20所附图)。本画幅规格近于中堂,山水构图得平远之趣,中有留白分隔近景与远景,是传统山水中惯用的手法。不过,在敷色渲染上其实此画更近于水彩的表现风格与手法,特别是远景山峰与松林似混成一片,熟视却又各自分明的效果,在水彩画比较多见。山石也不用皴法,只用墨笔平涂,通过墨色的深浅来突出体量,区别层次。松树、茅舍的表现富图案化倾向,但树干的明暗却极为清晰。
应该说,林风眠这类早期的酬赠之作必须顾及受赠者的接受限度,因此注意吸收传统写意画法的优长之处,所做的各种尝试都比较节制,但还是不难看出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已初步成型,而40年代后他对中国画深入探索的萌芽,也已经孕育其中了。
出版:《赐荃堂藏画集·二》,赐荃堂,台北,1990年4月,第49页
本拍卖会推荐拍品
-
艾未未 1979年作 树林
-
徐冰 1982年作 西北大地
-
崔玮 2006年作 老照片—红楼梦
-
郎静山 海上风云
-
刘旭沧 黄山云海
-
丁惠康 天台山
-
穆弌龙 暑假
-
赖少其 港口
-
陶天月 1962年作 新安江畔
-
吴燃 1973年作 工地信箱
-
林之耀 1979年作 畅谈—李四光与王进喜
-
郑震 1962年作 茶山晨曲
-
关良 1957年作 德国风景
-
徐匡 1974年作 绝不许奴隶制复辟
-
徐匡 1963年作 乡村小学
-
关良 1943-1944年作 昆明街景 昆明农家
-
关良 1950年代作 山中人家
-
丁衍庸 1965年作 交脚菩萨(双面画)
-
丁衍庸 1964年作 甲骨文字与兰(双面画)
-
关紫兰 水仙花
-
赵兽 西餐具
-
林风眠 1984年作 持扇依花丛
-
林风眠 1933年作 水禽图
-
王怀庆 1980年代初作 《当代》插图原稿及未用稿(共十帧)
-
林风眠 1937年作 山居读书图
-
林风眠 戏曲人物
-
颜文樑 渔舟夕照
-
颜文樑 桥亭
-
庞熏琹 约1970年代末作 教堂
-
吴大羽 无题 NO.6
本拍卖会其他拍卖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