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张大千 戊子(1948)年作 仿董源松泉图 立轴

图录号:487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张大千 戊子(1948)年作 仿董源松泉图 立轴
图录号:
487
年代:
艺术家:
张大千
材质:
设色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106.7×35cm
估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1037736
USD:133011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诚轩
拍卖会名称:
北京诚轩 2006年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书画(一) 总成交额:1985.39万元 成交率:80%
拍卖时间:
2006年11月23日
备注:
声 明:
纪录∶佳士得香港,1995年10月,编号148
苏富比香港,2001年10月,编号90
展览∶“张大千画展”,上海,1948年5月(据傅申先生研究)
“张大千先生百年纪念展“,(台北)故宫博物院,1998年9月26日至1999年1月20日
说明∶《仿董源松泉图》是张大千的重要山水作品。画幅右侧钤盖的“潇湘画楼”印记和左下角独特的水波纹画法,在张大千一生追抚董巨风格的过程中,都有特殊意义。
1946年,张大千在北京买到董源《潇湘图》,遂请方介堪刻“潇湘画楼”一印,此印只在张氏四、五十年代少数临古山水中钤用,后期则几乎未见。
除《潇湘图》外,1946年前后,张大千还先后购得另外几幅董巨派画作。傅申指出,《仿董源松泉图》细笔的水波纹“是大千在得到所谓(董源学生)刘道士的《湖山清晓图》以后,才开始使用的画法。”张大千曾两次临摹《湖山清晓图》,还曾以此画构图仿造一张关仝画作,被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购藏,可以想见张大千一生对董巨所下功夫之深。
1998年秋,时值张大千百年诞辰,(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机构精选百缁件最具代表性作品展览纪念,展期近四个月,并由著名学者傅申撰写展览图录,一时极为轰动。此幅《仿董源松泉图》不但受邀参展,而且据傅申研究,1948年5月此作还曾参加过张大千在上海的最后一次大型个展。前后五十年整,《仿董源松泉图》参与了两次张大千的重要展览,其艺术性也可窥见一斑。
张大千在自己收藏的古书画上,常钤“不负古人告后人”一印,深寓其“集大成”的理想与过程,1935年在日本江户所作的《闲情逸致册》(拍品495),已可见出他对古人的理解与活学活用;但对待传统,张大千的观点始终十分清晰,绘画以“表现美为主”,“创造的艺术形象必须优美,而且要让人看懂。……只有形神兼备,才能被人们接受,做到雅俗共赏。”所以张大千画中的传统与审美,总是以他极富个性的面貌示人。作于1945年的《蟠桃献寿》(拍品492)和《桐荫高士》(拍品494),将敦煌宗教壁画的高古与宋明人物的雅致完美结合,而1948年的《仿董源松泉图》(拍品487),则是他多年寻访名迹,出入董巨之后,再次临摹的成果,不但更多己 意,而且浑厚华滋之谬,直追北苑。待到六十年代初期所作《瑞士胜概》(拍品488),张大千已是游历多国,经过颇多沧桑,难得有机会住在安静无甚应酬的巴西八德园内,想念遥不可及的故国与过往的岁月,无论他所画的是瑞士、奥地利、还是印度,“五洲行遍犹寻胜”,其实真正的胜景只在画家心中与对往昔的回忆中,所以画出的总是胸中景象,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画家将这段时间所作山水,多送给自己最亲的女儿,似乎让她们也分担自己的思乡。
张大千是一位处世技法圆融的画家。他天生豪迈、平易近人,加之留意人际关玒的经营,使他在有意无意间,建立起良好的人。《竹篱黄花》(拍品491)一作,便为写赠川籍立法委员陈铁夫。“佳士姓名常挂口,平生温饱不关心”一联(拍品493),书赠当时的台湾政界后起之秀吴伯雄,溢美之情,言辞可见。然而,张大千的善于交际,并非皆在意经营,实则也因为他是一位很重感情的人。从他招待老友乐恕人《菜单》(拍品490)之经心,以及抗战时期写与简经纶的信札册(拍品489),即可见出一斑。
此次大千专题,涵盖了这位传统派大师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不同主题的佳作,时间跨度从193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初,几达半个世纪,时序更替,风格流衍,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张大千生平艺概的绝佳机会,或能令人理解徐悲鸿苂叹“五百年来一大千”的根由所在!
大千先生此幅《仿董源松泉图》前景作三株繁枝密叶的乔松,一高士坐卧于坡岩上赏瀑,高士的造型属于大千所谓的“大风堂登录商标”典型。对山峰侧的垂瀑直本而下,在云树沉沉之间隐没于松梢,复转折为奔流曲泉冲出山脚,注入溪涧激起水纹涡漩。此画山石以董源的披麻皴为主,层叠而上,辅以直苔,点出山脊走向,然后以花青赭石两色层层渍染,造成土石浑厚草木华滋的效果。
此图章法乃出自大千于三年前(1945年乙酉夏日)在成都昭觉寺所临《北苑松泉图》,其上题语曰:“树晕浓厚,山色浑沦,不以险刻取奇,自然高迈,学北苑正当于大开合处着意,一堕巧趣便非真谛。”
以上代表了大千在1940年代中期对董源山水画的基本认识,有助吾人了解大千临本所致力达到的境地,与画面风格的效果。
比较间隔三年的两幅作品,先前一本应该是接近其所据之原本,而此幅在比例上较为纵长,且将原来占画面三分之二的高大松树,缩成不及一半,另外又将主峰向上盘高,增加了云雾的渲染及层次,和水中的波纹。后一本虽不改原画的“大开大合”气势,但是原作中的拙朴与高古,却在大千增之以繁密的皴苔和渲染下,反而消减了“自然高迈”的境界。至于水中细笔的波纹,则是大千在得到所谓刘道士的《湖山清晓》图以后,才开始使用的画法。
此幅作品,是大千在上追董巨过程中,变化出的一种风格样貌。大千生前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次个展,可能就是1948年五月在上海的大型画展,其中编号第七的《仿北苑松泉图》,即是这一件临本。
—《张大千的世界》 傅申着 第182页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