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录号/艺术家:

李可染 丁卯(1987年)作 烟江夕照图 立轴

图录号:909
拍卖信息
拍品名称:
李可染 丁卯(1987年)作 烟江夕照图 立轴
图录号:
909
年代:
艺术家:
李可染
材质:
设色纸本
作品分类:
尺寸:
33.6×103.3cm;68.5×103.3cm
起拍价:
开通VIP查看价格
成交价:
RMB:开通VIP查看价格

HK:14528302
USD:1862153 GBP:0 EUR:0

拍卖公司:
北京诚轩
拍卖会名称:
北京诚轩 2005秋季拍卖会
专场名称:
中国书画(二) 总成交额:3942.84万元 成交率:80%
拍卖时间:
2005年11月5日
备注:
声 明:
展览:“李可染画展”,韩国汉城,1989年1月31日至2月15日,并出版於该展览画册
“李可染艺术世纪展,1907-1989”,(台北)历史博物馆、高雄市立美术馆,2000年11月3日至2001年3月18日,《中国时报》、(台北)历史博物馆、高雄市立美术馆、李可染水墨画世纪大展筹备会共同举办,并出版於该展画册P.43,在高雄展览时,印制为展览宣传海报。
说明:“为祖国山河立传”是李可染的一方印语,也是他50年代初立志开始精读“自然”这本大书的写照。但从70年代中期开始,其山水风格发生转变,实现了由写生向写意、由具象向抽象、由形质向神韵的转化,这在《烟江夕照》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烟江夕照》堪称李可染的大尺幅之作,恢弘开阔的画面,笼罩着一派伦勃朗(林布兰)式的光影,立体空间层次丰富且整体感强烈,既符合自然规律,“看似三峡”,却又“不是三峡”,而是“胸中丘壑,笔底烟霞”,画家自题的诗堂,充满自我肯定,也充分彰显出画家风格之变的理想,《烟江夕照》这件晚年杰作,成为李可染一生最重要的画作之一,也成为20世纪中国画家探索将传统笔墨与西方绘画观念相融合的杰作之一。
由于作品所达到的高度,令其出现在几乎所有关於李可染的出版物中,现身於重要展览,并被选用为2000-2001年“李可染艺术世纪展”台湾高雄站的宣传海报。
“狮子搏象”之作
—李可染《烟江夕照图》
李 松
世纪交替之际,在台湾台北、高雄两市先后举办的“李可染艺术世纪展”,荟萃了由李可染家属提供和向世界各地收藏家商借的一百二十五件李可染遗作。其中包括1937年入选教育部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会的李可染成名之作《钟馗》,和其晚年山水画的代表作之一《烟江夕照图》。那次展览会全面展示了李可染1935至1989年不同时期的书画作品,对研究李可染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台湾文化界评论说李可染的艺术创作“为大陆和台湾的水墨画界带来划世纪的影响”。
《烟江夕照图》作于1987年,是李可染晚年山水画的杰作。在万青力为那次台湾展览所撰写的专著《李可染的世界》一书中被选为套封。万青力在此画点评中特别提及:
“连诗塘一起,由模仿此图而出现过几件翻版,很快即为人识破。原因很简单,面目大概可以仿佛,笔墨功力不可欺人。”
“李可染成熟风格的特征,包括了整体感的加强光的表现及色调的处理、章法的安排等方面。这种符合自然规律的表现,是画家从自然中长期观察而表现出来的,是伪作者无法复制的。”这些分析确切的道出了由《烟江夕照图》所体现出了李可染晚年山水画创作所达到的新高度,其精微处是作伪者所无法模仿的。
在《烟江夕照图》右下角,作者连押三章:“语不惊人”、“狮子搏象”、“河山如画”,固然是出于色彩构图的需要,然而也道出了画家在作品完成时的欣喜心态;他是以“狮子搏象”的精神画成这一幅力作的。
画面以暖赭为主色调,气势宏阔、博大,重峦叠嶂在苍茫暮色中展现出丰富的层次。江水蜿蜒,有咫尺千里之势,群山之中房屋的亮色和江中扬帆驶过的船只,人与大自然和谐相亲,为画面平添了几多生机。
画家在诗塘中自题:“看似三峡,不是三峡,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虽然“不是三峡”,但依然是三峡留在画家心目中的深刻印象。李可染在抗日战争期间,由贵州入川,见“糷山万叠,道途奇险”,深感川中山水之美,远胜过他求学时居住的杭州西湖,但那时他主要从事人物画创作和水彩画,川中景物还主要是作为艺术感受的积累储存于胸次。1956年,李可染江、浙、三峡一带万里写生,对三峡景物有了更深切的领悟。他从三峡,历重庆、成都、万县、乐山、凌云山、峨嵋山、嘉陵江、岷江、栈道、宝成路等地,每天背负着几十斤重的画夹、笔墨纸砚、马札小凳、水壶、午饭,以及阳伞、雨衣等,沿途作画。有时要跋涉几十里山路,不住旅馆、招待所,而住通铺、加铺,甚至到澡堂住夜铺。那次万里写生中创作的许多令人感动、令人震动的作品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画下来的。万里写生之行也成就了李家山水艺术。
三峡情结深深铭刻在李可染艺术生涯之中,历久弥深。在作《烟江夕照图》前一年画《峡江轻舟图》,自题:“一九八六年岁次丙寅八月,消夏于北戴河海滨客舍。以意作此图,觉山川浑厚,笔墨深沉凝重,以无轻薄浮滑习气为快。”;作《烟江夕照图》的次年,作《峡江帆影图》,题“偶忆昔年游三峡情况,信笔以意做此图,非真非幻,胸中丘壑,笔底烟霞,三峡实无此境也。”
超出实景描写,以意造境的“意”,是画家历年游览大江南北,对景写生,对景创作长过程中心灵体验的升华,体现着艺术创作对于神韵这一更高境界的追求。
《烟江夕照图》与李可染1982年所作《无尽江山入画图》意匠相近,而构图不同。后者曾获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荣誉奖。画上作者题:“吾昔年遍游名山大川,近年年老体弱不能远游,但每当展纸作画,雄山秀水、烟树白云尽来眼底。此图以意描写,欲颂祖国河山之美。”
从中可以见出,李可染画中,以意造境的“意”之中,包涵着炽烈的爱国情愫,是对祖国河山之美的赞颂。那是对于昂扬奋发之时代精神的感应,充溢着英雄主义的豪情。
2005年10月于北京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
点评可染《烟江夕照图》
孙美兰
山水大师李可染笔耕生涯七十年,以他六十五岁启势,突现山水艺术的高峰。那是1972-74,全国处在文革高压之下。回想起来,“李可染现象”的出现,是大文化的奇迹。
革新的理念,深厚的功力,写生的探索,“采一炼十”的升华,“正者胜、邪者殆”,“实者慧”的人格道德风范,铺垫了独诣高标的成功之路。大师直到生命最后三年,1987-1989,一幅接一幅山水伟构,几达时代的顶峰。《烟江夕照图》,正是1987年其晚年典型风格圆融的代表作之一。
浑化无迹、杰作天成的“意境之美”、“笔墨之美”、“光照之美”、“空间结构之美”,集“四美”于一体,实现了由“写境”到“造境”的飞跃。“看似三峡,不是三峡,胸中丘壑,笔底烟霞”,诗塘题句,道出艺术创造临界“真”与“幻”之间;精神高度自由的妙谛。
《烟江夕照图》,山骨水韵,达到“力”、“势”、“气”完美统一,笔墨间暗含书法风神。兼得汉碑之沉雄博大;魏晋之逸宕飞动,所谓“金铁烟云”是也。铸就雄浑、坚实、凝重、幽冥的个性风范。
夕照的神秘与辉煌,早已贯穿可染一系列名作。此图将山光、水色、夕照和他独有的丰富的审美体验,融而为一,点石成金。暮色将临,光照在山体群峰之间游移运动,随着迷离烟江流去。点点风帆,由清晰到苍茫。景观由暖调到冷调,由强音到弱音到滑音,含蓄无尽。真所谓“千岩万壑,层峦叠嶂,千里江山,万里长江,同时出现在一幅画面之中,使人站在这样的画幅面前,感到祖国河山的壮丽伟大。”如此境界,乃可染一生的精神追求和理想。这里,筛净真山真水的细节,脱出一时一景的自然形态,把握了大自然内部生命主节律。“以大观小”,“目纵千里”,借助“聚合结构”实现“万物归一”的整体感。可染曾说,“艺术家要像上帝那样创造一个新的宇宙大化”,这是何等自由、高远、难以企及、令人钦慕的境界!面对那丘壑烟霞,那万千气象,且让我们涤荡心胸,共赏之,共阅之。
2005年10月1日 北京
(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李可染生前即得其认可的李可染艺术研究专家。)
晚年杰作。
连诗塘一起,由模仿此图而出现过几件翻版,很快即为人识破。原因很简单,面目大概可以仿佛,笔墨功力不可欺人。
在传统山水画中,纸的下端留空白表示地面,在李可染有些山水作品中,则完全没有,有的作品,甚至省略了必然存在的近景,而直接从中景表现,从画幅下端开始充满画面。这幅《烟江夕照》即是最佳例证。
李可染成熟风格的特征,包括了整体感的加强、光的表现及色调的处理、章法的安排等方面。这种符合自然规律的表现,是画家从自然中长期观察而表现出来的,是伪作者无法复制的。
—万青力著《李可染的世界》第二百四十八页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156032908 18155173028 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